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马春光副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理论文章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16:14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诗学高等研究中心马春光副教授撰写的理论文章《新世纪生态诗歌的美学建构》在2月19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版发表。文章从“荒野损伤与生态伦理建构” “荒野体验与生态诗境建构” “超越‘风景’:自然诗学传统的继承与转化”等层层递进的三个维度对新世纪生态诗歌展开理论辨析。

文章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是以大量“处女地”的开发为前提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在山野大地上交相绽放。这种思路强调对荒野的经济价值的开发与获取,遮蔽了其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生态诗人在荒野实践中遭遇自然损伤的显豁现实,对其进行基于生态伦理的批判书写,在对荒野生命的体认中建构自然整体的生态伦理观念。

文章认为,在新世纪语境中,诗人面对荒野时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姿态发生了显豁的变化。新世纪生态诗人的荒野体验不断向纵深处延伸,不管是在荒野仰望星空,抑或与荒野中的万物默然相守,新世纪生态诗歌对自然之神秘、神圣的领悟都呈现出显明的生态存在论内涵。荒野体验与诗性思维的转变,意味着新的自然审美范式正在形成。

文章最后提出,“荒野”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在当代生态诗歌中的出现,是对现代诗歌风景诗学的超越,是对以山水诗为主体的古典自然诗学的继承与转化。山水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整个民族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与心灵洗涤。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接过自然审美衣钵的生态诗歌理应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学助力,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指引精神路径。


【供稿单位: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刘怡康 周颖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