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齐鲁医院全国重点实验室心血管临床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2日 10:00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和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张澄院士/张运院士团队在JCR 1区国际权威期刊MedComm(IF=9.9)、张运院士/张梅教授团队在JCR 1区国际权威期刊Fron Med(IF=8.1)、张运院士/张梅教授团队在JCR 1区国际权威期刊MedComm(IF=9.9)发表系列论文,被国内各大网站广泛报道,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的临床应用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和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2017年,张运院士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4个学组编写了国际上第一部关于CMVD的专家共识。2021年11月,在张运院士和张澄教授的倡议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决定对2017年版的CMVD共识进行更新。2023版共识提出了CMVD的新定义和新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CMVD的流行病学新发现、分析了CMVD的关键病理和分子机制、评价和推荐了CMVD的诊断技术、提出了CMVD的诊断路径、提出了不同类型CMVD的诊断标准、推荐了CMVD的治疗策略和药物并提出了CMVD的研究方向。新共识将CMVD分为4种临床类型,即心肌缺血相关的CMVD、心肌梗死相关的CMVD、血运重建相关的CMVD和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的CMVD,每型又根据合并疾病情况分为9种亚型。新共识指出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异常、微血管阻塞和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异常是CMVD的主要发病机制,推荐了用于诊断CMVD的无创和有创技术,给出了各种诊断技术的推荐等级和证据级别。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新共识提出了每一类型CMVD的诊断流程。新共识提出了依据冠脉功能检测和内皮功能试验将患者区分为微血管心绞痛、大血管心绞痛和两者合并的心绞痛,进而采取分型治疗。对于每一项治疗,新共识均给出了推荐等级和证据水平。该共识英文版长达40页,全文发表于MedComm,张澄院士和张运院士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的陈韵岱教授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陈文强教授为该文的第一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该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2024年4月17日,Wiley(威立)出版集团致函该共识的通讯作者:“您发表于期刊MedComm中的论文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s (2023 Edition) 在发表后的三个月内获得了1044次下载,位居该期刊中国作者2023年第四季度发表文章三月内下载量前五,在发表后立即受到了全球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此,我们衷心祝贺您荣获2023年第四季度Wiley威立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 2024年5月,新共识的中文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全文发表。央广网、国际循环网、中国循环杂志、医师网、梅斯医学、医学界、医脉通、网易、腾讯新闻、STTT学术前沿、论道心血管等多家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对新版共识进行了广泛报道。STTT学术前沿对通讯作者张澄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MAE)表示祝贺并针对该共识的8个亮点进行了报道。

2011年在张运院士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实施了中国汉族正常成人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值研究(EMINCA),研究结果发表于JAm Soc Echocardiogr和Eur Heart J Cardiovasc Imaging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在世界超声心动图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EMINCA的研究结果,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制定了我国首部《中国成年人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指南》,我国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首次采用了EMINCA提出的国人左室肥厚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已在我国三级医院广泛应用,但疾病的临床诊断一直缺乏正常参考值。2017年,张运院士和张梅教授团队组织实施了EMINCA II研究,旨在建立中国汉族健康成人三维超声心动图和心肌应变的正常参考值范围。EMINCA II研究历时4年,全国共28个超声影像学中心参加,招募健康成人志愿者1117人,收集有效超声影像学资料866例,其中男性402例、女性464例。所有受试者的超声影像原始资料集中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由两名超声心动图医生进行双盲分析,最终分析得到三维左室容积(3D-LVEDV、3D-LVEDVI、 3D-LVESV、3D-LVESVI)、三维左室射血分数(3D-LVEF)、三维左室应变(3D-LVGLS、3D-LVGCS)、三维左房容积(3D-LAVmax、3D-LAVmaxI、3D-LAVmin、3D-LAVminI、3D-LAEV、3D-LAEVI)以及三维左房排空分数(3D-LAEF)等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心正常值范围和左心形态和功能异常的诊断阈值。研究发现,中国汉族健康成人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心容积和功能的正常值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设定相应的正常参考值和疾病的诊断阈值。此外,中国汉族健康成人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心容积和功能的正常值与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欧洲心血管影像学协会(EACVI)指南推荐的正常值范围以及世界超声心动图联盟(WASE)研究结果推荐的正常值范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ASE/EACVI指南推荐的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室正常值范围,16%的中国健康志愿者检出测值异常;采用WASE研究的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室正常值范围,40%以上的中国志愿者检出测值异常;采用最新发表的WASE研究的三维超声心动图左房正常值范围,30%以上的中国志愿者检出测值异常。因此,使用国际指南和WASE研究推荐的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心超声测值范围可导致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在临床实践中应采用EMINCA II建立的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心超声测值正常范围。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利用三维超声心动图准确评价左心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正常值参考范围和左心重构的诊断阈值,避免了应用国际指南和WASE正常值作为国人左心重构诊断阈值所产生的误判。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Medicine,张梅教授和张运院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心内科超声心动图室的王颖彬医师和张瑜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央广网、梅斯医学、中国循环杂志、365医学网、心血管远程平台、超声医学与设备、论道心血管等多家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对本研究进行了广泛报道。

右心功能异常是影响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等心血管病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关键因素。由于右心室独特的解剖结构,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仅能显示右心室的局部,无法准确评估整体的容量和功能,而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完整显示右室形态并评估其容量和功能。以往关于三维右室容量和功能的正常值均来自小样本的欧美人群,中国汉族大样本健康人群的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室容量和功能的正常值一直缺如,这造成了国人右室相关疾病诊断和评估的困难。EMINCA II研究从全中国28个三级甲等医院招募了1117名汉族成年志愿者,其中747名志愿者的高质量右室三维超声图像被纳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全部人群中男性的右室容量(RVEDV和RVESV)显著高于女性,即使在使用体表面积进行校正后,这一差异仍然存在。相反,女性的右室功能指标(RVEF)高于男性。此外,年龄较大的组别右室容量(RVEDV和RVESV)相对较小。将EMINCA II的三维右室容积指标(RVEDVi和 RVESVi)和功能指标(RVEF)的正常值范围与ASE/EACVI指南所推荐的正常值范围进行比较,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ASE/EACVI指南推荐的正常值范围,中国人群三维超声右室轻度增大可能被误判为正常右室,同样中国人群三维超声右室轻度收缩功能异常可能被误判为右室功能正常,进而可导致诊断错误并延误治疗。本研究提出了基于EMINCA II正常值的右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异常的诊断标准:右室扩大定义为男性RVEDVi>76 ml/m2,女性RVEDVi>72 ml/m2,右室收缩功能异常定义为男性RVEF<46%,女性RVEF<47%。EMINCA II研究限定使用GE和Phillips两个超声影像学公司生产的最新市售仪器,并使用Tomtec、Echopac和Qlab三种最新市售分析软件对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室图像分别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超声系统和分析软件所得出的三维右室容量和功能测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发现图像采集和分析是三维右室容积和功能测值的独立影响因素。将EMINCAII研究的三维右室容积和功能测值与既往欧美人群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欧美人群的三维右室容积指标均大于EMINCAII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EMINCAII的三维右室研究结果更适用于亚洲人群。EMINCA II研究首次提供了中国汉族成人三维右室容量和功能的正常值范围以及右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异常的诊断标准,发现年龄、性别、种族、仪器对于三维超声右室容量和功能测值具有显著影响,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右室三维超声心动图仪器标准化的必要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MedComm,张梅教授和张运院士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瑜医师和王颖彬医师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该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央广网、中国循环杂志、梅斯医学、365医学网、超声医学与设备、心血管远程平台、论道心血管等多家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对本研究进行了广泛报道。


【供稿单位:齐鲁医院    作者:隋文海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