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教育家精神(8)| 杨朝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如何培育弘扬践行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3日 20:05 点击次数:

编者按:2023年9月9日,第39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山东大学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引领激励全体教职医务员工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切实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潜心教书育人、培养栋梁之才的实际行动,在全校营造了学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2024年4月18日,校党委书记任友群、校长李术才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署名文章《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强调山东大学将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增强“双一流”建设使命担当。即日起,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特别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山大教师谈”专题,邀请校内专家学者、各领域骨干,对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广大教职医务员工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以教育家为榜样,以推进学校“全面图强”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际行动,为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不断书写赓续教育家精神的伟大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朝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如何培育弘扬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核心要义进行了具体阐述。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儒家教育史。中国历史上教育家人才辈出,都与中国文化发展血脉相连。今天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要认真研究总结中国教育历史,充分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文化资源。

首先,培育弘扬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必须能够以文化资源浇筑文明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伟大中华民族有独特的精神创造和思想贡献,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化最为深沉和坚韧之处。古人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何培育荣誉感、生发责任感、使命感,这是教育的核心关键内容。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就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人的完美理想人格。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人类的灯塔,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孔子继承了以前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影响了以后数千年的中国,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年必须站稳中国文化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中国教育家更要有让受教育者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中得到精神滋养,“活起来”的是文化的历史记忆、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上,历代兴建修缮文庙,纪念祭祀孔子,并同时纪念历代圣哲和先贤先儒,也是展示民族的精神创造与文化传承,激励华夏儿女更好地遵道而行,循理而动。这些优秀的孔子思想的弘扬者、精神价值的承载者,当然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青年人的成长中国心的培育,是培育弘扬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必备的基本素养。

第二,培育弘扬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必须能够以家教文化滋润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国教育传统首先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养不教,父之过”“父在,观其志”,是以孝悌培养爱敬,爱与敬是至德要道。孔子的成德之教:“先之于诗书,导之以孝悌,悦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这样立德的方法足以给今人以启迪。早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中国的传统思维就是家国一体、家国相通。无论是谁,都首先属于自己的家庭,人在家庭中所熏育形成的价值认知、行为习惯,必然在工作岗位上、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从而形成社会的风尚。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家庭教育与社会价值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曾子讲“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人最大的孝是“使亲尊”,这意味着父母教子要追求社会价值的认同;人之为人,如果不辱没父母的名声,就要使自己成为“有教养”的人,同样意味着家庭美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高度统一。中国有丰厚的家训、家教文化资源,借鉴历史上的家训和家教文化资源,十分有利于滋养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第三,培育弘扬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必须能够以君子文化造就君子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就要在全社会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中国文化的实质在弘道明德,传统文化追求人心和顺、社会和谐,希望把人培养成为有爱心、有情怀、有担当、爱学习、求上进的君子,因而要求人们讲信修睦,自觉修身,克己推己,换位思考。道德建设要找到关键、抓住根本,让爱与敬在人们心中扎根。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主旋律。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写道:“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 在他看来,君子之道、人的廉耻感,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所有社会和文明的合理的、永久的、绝对的基础,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君子人格培养是《论语》的核心所在。

中国古代强调学以成人,倡导学成大人,也是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格局与境界。古人把人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所以有励志之言曰:“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成为君子,才能朝向圣贤努力,而不是自甘沉沦、甘于平庸。早期儒家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人禽之辨”,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努力地走向更高层面的格局。人们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是说要人努力去修为自己,成为境界更高的人。

今天,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明德引领风尚,就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从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从而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树立高远笃定的人生追求,培育他们大人君子的使命担当,使之拥有坦荡仁和的博大胸襟。

作者简介:杨朝明,1961年生,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研究、孔子儒学与早期典籍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十余种,为山东省文化建设、高等文化教育做出突出贡献。


【供稿单位:教工部 宣传部    作者:杨朝明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林竹 冯刚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