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9月9日,第39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山东大学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引领激励全体教职医务员工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切实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潜心教书育人、培养栋梁之才的实际行动,在全校营造了学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2024年4月18日,校党委书记任友群、校长李术才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署名文章《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强调山东大学将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增强“双一流”建设使命担当。即日起,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特别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山大教师谈”专题,邀请校内专家学者、各领域骨干,对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广大教职医务员工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以教育家为榜样,以推进学校“全面图强”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际行动,为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不断书写赓续教育家精神的伟大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冯维明:仁爱之心 师德之道
47年前,我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从此再也没离开大学。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特聘专任教授(博导),我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授课学时和教过的学生均已破万。长达42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感到,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精心地培养学生。“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它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给我一个机会,给你留住希望
2010年6月的一天,从研究生院转来一份退学申请等待我签字,是我的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已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我久久不愿落笔,深知这一签会让这个学生之前的所有努力、其父母的付出等都付诸东流。我把签字笔默默地放下,找到学生让他把退学申请改为休学申请,我告诉他:“你给我一个机会,我给你留下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学生流泪了,使劲地点了点头。我深知,心理问题还需用“心”去治疗。这年暑假,我们一家四口计划去外地旅游,我临时决定带上这位同学,一起去看海、看日落,一起在沙滩上嬉笑打闹,一起享受海鲜美味。从学生一开始的尴尬不适到最后脸上露出笑容,我感到学生在变化。回到学校后,我常常邀他到家里来聊天,夸赞他的每一点进步。慢慢地,学生开始正常上课,并参与我的科研项目,我带他参加学术会议,鼓励他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学术论文,目的是重建学生的自信心。我一直竭尽全力,用我的“药方”去帮助他。最后,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位答辩。硕士毕业后,他的信心大增,先前的不自信已经荡然无存,在我的鼓励下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并顺利毕业。在这位学生的婚礼上,他妈妈眼含泪水,拉着我的手说:“冯老师救了孩子一命”。我兑现了我的承诺“给我一个机会,给你留住希望”
一个“差生”创造的“奇迹”
每当看到因累计挂科太多处于退学边缘的学生时,我都感到心痛,总想试图拉一把。我们力学专业有一名因网瘾而颓废的学生,多门功课挂科,留级后挂科有增无减,是出了名的“差生”。学生的母亲找到时任系主任的我,希望能帮助她的孩子。我试着接近这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他畅谈。我倾听他回顾自己中学时代的“辉煌时刻”,帮助他重拾信心。通过我们一次次的畅谈,学生终于下定决心,表示一定戒掉网瘾,努力学习。只要在我的课上,我就要求他坐在离我最近的前排,常用鼓励的眼光跟他交流,我的留意让他更有存在感,他也更加刻苦努力。但网瘾并不是这么好戒,于是我便尝试给他一些课题让他计算机编程,每当有新的计算结果,我都给与鼓励和赞扬,他开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开始进行科研。当科研遇到难点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我告诫他还要把本科基础知识铺垫好,把所有挂的科目全部重修通过,才能更好地开展科研。经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过了所有学位课,本科顺利毕业,并且他还坚定地要报考我的研究生,我鼓励他努力备考。这名学生最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研究生考试,成为我的学生。读研期间,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比任何人都刻苦努力,写的论文被国外航天顶级(SCI一区)期刊发表,硕士毕业后又考取国内知名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一名“差生”到博士研究生,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看到学生取得的成就,我感到欣慰和满满的成就感,期待他创造更多的“奇迹”。
仁爱之心 师德之道
师德体现在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是无数平凡不起眼的爱心积累。我把自己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的奖金全部捐献给学院,设立了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用于帮助学院品学兼优的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我还以其它方式资助利用假期到贫困地区扶贫帮教的大学生,踏踏实实做事,平平凡凡做人是我一贯奉行的原则。我将发扬教育家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作者简介:冯维明,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一线基础课教学长达四十余载,主讲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6门课程,本科一线课堂教学工作学时数和所教过的学生数双双过万。主持材料力学省级线下一流课程、材料力学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省级精品课程等6项省部级课题;主编教材7部次,计200余万字,其中《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工程力学》获省级高校一流教材;发表教学论文6篇;任《力学与实践》编委。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力学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团体和个人特等奖、一等奖13人次;应邀到国内高校做教学改革报告10余次。先后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省教学名师奖、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山东大学十大师德标兵、山东大学本科教学卓越奖、山东大学首届“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称号,三次获山东大学优秀教师称号;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次,校线上教学比赛一等奖、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动力学与控制、机械振动、非线性振动。近年来致力于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登月计划相关的轨道动力学最优控制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项,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