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14日晚,“致敬校庆经典时刻学科交叉高端对话”学术活动第六期暨“博文荟萃”交叉研究学术论坛第七期在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考古学的新兴领域:植物考古与海洋考古”,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赵志军和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姜波为主讲嘉宾。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挂任)侯滢主持活动。
考古学是依据古代社会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其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学术活动聚焦于作为考古学中的两项新兴学科分支:植物考古与海洋考古两个领域。赵志军首先以“小麦东传的故事”为题,为大家阐释了小麦的起源地、小麦何时传播至中国、阻碍小麦成为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原因以及小麦传播到中国的路径。他提到小麦起源于西亚,在距今4500—4000年间传入中国,随后逐步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从小麦传入到广泛种植,小麦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赵志军将阻碍小麦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归结于气候环境因素和饮食文化因素,并强调了古代农业灌溉技术与谷物磨粉技术的出现对于小麦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考古发现所揭示的小麦东传可能存在几条路线:草原通道、绿洲通道和海洋之路,提出不能低估古人航海的能力。
姜波以“水下考古与中华海洋文明史”为题,为同学们讲述了海洋考古的“考古+潜水+海洋物探”的考古模式以及海洋考古的一般要求,介绍了“水下考古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所研究的三个重点对象:沉船、海港和海上贸易品。沉船方面,姜波强调,“一条沉船就是一座博物馆,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博物馆”,基于此,他介绍了“南海一号”的打捞过程、出水文物、考古发现及其重要意义;海港方面,姜波以作为世界遗产地的泉州港为例,介绍了泉州港的海贸设施、经济生态、文化宗教遗迹,展现了其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地的重要意义;海上贸易品方面,姜波以龙泉窑荷叶盖罐的外销以及宝石贸易为例,展现了古代海洋贸易的发达。最后,姜波播放了红海考古纪实视频,展现了一次他亲身经历过的收获满满的中国沙特联合考古行动,极大地激发了在场同学们的兴趣。
讲座最后,现场师生围绕科技赋能海洋考古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现场互动氛围热烈。本期活动是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庆祝学校建校123周年、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组织举办的“致敬校庆经典时刻学科交叉高端对话”系列活动的最后一期。
【供稿单位:人文社科研究院 宣传部 作者:武立冉 杨承浩 摄影:李杰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方方 李梦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