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推介(二)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2日 08:30 点击次数:

 二等奖获奖成果——《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

作者简介:黄发有,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研究基地负责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获得鲁迅文学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两次)、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次)等学术奖励,宝钢优秀教师奖、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奖励。

成果简介:《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发表于《文艺研究》2018年第12期,为该期头条文章,《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社会科学文摘》主体转载,《新华文摘》网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新华文摘》纸刊论点摘编,转载,主体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语文网全文转载。文章认为,在电子文化语境中,新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变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文学语言的视听化。文学语言视听化的重要特征是运用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同步呈现信息和情感,使得接受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在场感。第二,网络语境下文学的语体变异。网络文学语言对即时性、陌生化效果和表达自由度的追求,使得其语体具有突出的电子口语的特征。杂语共生是网络文学语体的突出特征,异质语体往往是机械地拼贴在一起,缺乏必要的融合。本文主张,在语言变化异常活跃的电子时代,文学写作者还是应该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首先,应该宽容对待新词和新的语言现象。其次,以柔性规范进行舆论引导,语言的规范化与美感原则应该成为文学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再次,语言的规范化应该对不同语言环境、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者有所区别,分层次进行动态化规范。从语言战略角度来看,应该以语言创新回应时代的新变,增强语言的活力。首先,真正的语言创新不是随意拼凑,而是新旧语言交替过程中的融合与共生。其次,深入的语言创新不仅仅是细节的、局部的改进,而是语言观念的革新。再次,综合的语言创新是提升语言境界的系统工程。

二等奖获奖成果——《印度政党政治中的左翼政党研究》

作者简介:张淑兰,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执行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印度政党政治中的左翼政党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重大项目“当代南亚的左翼思潮与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大变局的关联性和统筹性研究”等,著有《印度拉奥政府经济改革研究》《印度的环境政治》《南亚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一带一路”国别概览·印度》等。

成果简介:《印度政党政治中的左翼政党研究》是国内外唯一一部从政党政治的视角对南亚地区大国——印度的左翼政党进行了规范性、系统性、全息式研究的著作。印度是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建设、左翼政党在全国的长期参政、在地方的长期执政以及与政府的长期为敌,都充分展示了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资本主义仍然占据时代主导地位的21世纪的今天,《印度政党政治中的左翼政党研究》是对印度左翼政党一个世纪的发展规律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印度政党政治中的左翼政党研究》是对印度左翼政党及其与右翼和中间派政党团结斗争的一次前瞻性研究,其学术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外学界对欧美发达国家和拉美地区左翼的研究非常系统、全面而深入,唯独对南亚左翼的研究只是涉及印共、印共(马)、印共(毛)和尼共(毛)的个别案例,缺乏区域国别研究所需要的整体全面、系统深入的全息式研究。第二,国内外学界对印度的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的研究同样较为全面、深入而系统,唯独对印度左翼政党的研究比较零散而薄弱。第三,国内学界对于印度左翼政党的研究,基本上是科社共运界进行的产生与发展、思潮与实践的研究模式,缺乏从政党政治学的理论视角进行学理式的规范研究。《印度政党政治中的左翼政党研究》从政党政治学的理论视角切入,全息式研究了印度左翼政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外学界的不足,消除了其局限性,实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案例性、前沿性探索和突破。

二等奖获奖成果——《焦虑的启蒙》

作者简介:刘森林,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6项,曾获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奖、研究类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六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四次山东省和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翻译“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和“虚无主义批判译丛”两个译丛,出版专著《物与无》《追寻主体》《启蒙的辩证》《焦虑的启蒙》等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发表论文2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篇。

成果简介:《启蒙辩证法》是20世纪最晦涩难解的哲学著作之一。长期以来,中国学界没有一本专门解读和探究它的专门著作。本书是中国(大陆)学界第一本专门探究该书的学术著作。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启蒙的情感基础和启蒙有无合理界限”问题。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启蒙辩证法》的主题新探。认为《启蒙辩证法》的隐秘主题就是焦虑与恐惧。启蒙就是克服焦虑、恐惧的过程,就是面对引发焦虑和恐惧的诸多陌生他者所发明的一个遏制和克服的工程。如何克服启蒙主体性的这种弊端?它提供的思路是与差异者和解。第二部分是从《启蒙辩证法》的思想来源作进一步阐释。浪漫主义对启蒙主义的批评是《启蒙辩证法》的思想来源之一。从情感角度,把恐惧、焦虑视为启蒙的情感基础,是《启蒙辩证法》从尼采那里继承来的洞见。把马克思与尼采的同一性批判与形而上学的情感基础批判解释相结合,既提升了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激进程度,也带来了一些学理和社会效果上的问题。第三部分是通过关键词分析予以深度解读。选取的关键词主要有“主体”“辩证法”和“启蒙”。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的“主体”、三种不同的“辩证法”和两种不同的“启蒙”,展开深入分析。最后是《启蒙辩证法》与中国的关系,只是探讨了中国理解它的模式问题。本书对启蒙的本质、(情感)基础和前景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第一,探究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启蒙研究、资本主义批判的代表性成果,对于当下合理理解和推进中国启蒙、助力超越资本主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积极借鉴和参考意义。 第二,在系统整合马克思、尼采、德国早期浪漫派和法兰克福学派基础上探究《启蒙辩证法》,这种整合和解读视角新颖独到。

二等奖获奖成果——《清代易学史》

作者简介:林忠军,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周易研究》副主编。兼任中国周易学会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员、北京大学儒藏编纂委员会委员、《巴蜀全书》编委会委员、人民大学复印中心《中国哲学》学术委员,国际易学研究总院常务院长(台湾)、中国河洛易经学会学术顾问(台湾)、新加坡易经学会学术顾问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学术月刊》《文史哲》《孔子研究》《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

成果简介:《清代易学史》是国内首部全面研究清代易学的断代易学史专著。该书对30位兼具影响力和时代特色的清代易学家展开深入研究,梳理其关于《周易》的重要识见,揭示其易学概念、命题的真实内涵,还原其逻辑体系。全书凡四编,共62.6万字,所选人物涵盖清初、清中期、清后期等各个时间段,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清代易学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脉络,该书以历史为线索,以易学家和易学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解释清代易学资料,再现了清代易学形成、发展、演变与衰微的全过程。《清代易学史》在选题、内容、方法、观点等方面均有创新:就选题而言,该书是国内首部清代易学断代史性质的学术专著,完整涵盖了清初、清中期、清后期等各个历史阶段,一定意义上填补了研究空白。就内容而言,该书全面细致而又重点突出,既对以往研究有所忽略的人物和著作予以探讨,又不满足于面面俱到、浅尝辄止,重点难点人物的篇幅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人物。就方法而言,该书虽以“易学史”命名,实则并不局限于经学史视野,而是兼采思想史、哲学史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深化理解。就方法而言,该书对以考辨、评介为主体的传统方法有所超越,适度引入西方诠释学、符号学等现代哲学方法,结合新的文化视野和学术话语阐述《周易》的意义。就观点而言,书中不乏重要新见,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易学既是复杂的专门之学,又是思想史和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事思想史、哲学史研究的学者往往对易学关注较少,或稍有涉及而研究不深。就此而言,《清代易学史》对深化思想史、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古代易学置于现代学术视野之下,总结、检讨其成果、方法,也为推动当今易学研究、重新诠释《周易》经传、建立全新的易学诠释学范式提供了资料和方法的借鉴。

二等奖获奖成果——《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发展年度报告2019—聚焦中国人大预算监督改革》

作者简介:樊丽明,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教育部财政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预算治理、财政税收理论与制度、高等教育管理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3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李一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人大预算监督研究中心主任。

汤玉刚,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人大预算监督研究中心副主任。

石绍宾,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成果简介:政府预算反映国家的战略、规划及政策,反映政府的职责、活动范围和方向,是财政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审查监督政府预算是宪法、预算法等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严格规范政府预算资源配置和管理,着力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更好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发展年度报告2019---聚焦中国人大预算监督改革》(以下简称《报告》)植根于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适应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职能的时代背景,运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综合视角,重点回顾总结人大预算监督改革实践和制度创新经验,总结提炼人大预算监督规律,探索形成基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的人大预算监督理论和制度。《报告》在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的时代性以及学科交叉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报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一,系统阐述了人大预算监督的基础理论,首次提出人大预算“合作型”监督的制度模式;第二,全景描绘人大预算监督全过程,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人大预算监督的发展进程和趋势特征;第三,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改革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提出了可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观点。《报告》对于推进我国人大预算监督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自主财政学知识体系,建立健全中国现代预算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等奖获奖成果——《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杨蕙馨,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山东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奖”人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首席专家,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比较管理研究会会长。

成果简介:《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研究》从全球产业及技术发展动态、产业发展难题和要求出发,探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科学路径,前瞻性地指明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实现方式与对策建议,在理论、实践和政策相统一的基础上为中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这一战略提供支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专著的研究价值有如下几点:一是本专著战略性地提出“五维一体、可行路径、四个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理论框架,将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五大发展目标和优势界定为实现结构水平高端化、组织模式高效化、技术水平前沿化、生态系统绿色化、开放竞争自主化五个维度,并从内生比较优势动态变迁视角讨论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的可行路径和演进机制。进而强调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以“互联网+”为重要手段、以结构优化为着重点和以新产业生态系统为实践形态,是实现“五维一体”目标的重要实践任务和关键突破领域。该理论框架具有不仅是适应当前发展实践需要,而且是国内首次系统全面阐释,具有较强的理论前沿性。二是本专著通过“新产业生态系统”这一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构建出一个完整、鲜活的理论框架。这种创新不仅从空间上、结构上对现代产业体系有了整体性的把握,而且将这个体系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能够从时间上体现出“体系”这一概念的整体性和变化性。三是本专著提出的“新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依托平台型核心企业,通过整合上游支撑性产业、企业和发展下游应用型产业、企业集群,形成“以最终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完整生态系统,为破解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构建中的供给侧调整提供了最佳机会。以此为基础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等奖获奖成果——《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

作者简介:路国权,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杰出中青年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考古学会理事、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青铜器研究和田野考古发掘,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0余篇;亲手发掘出土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将茶文化历史提前三百多年。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山东省第三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等荣誉。主持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山东济宁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研究创新团队”。参与主持“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项目1项。

成果简介:《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上、下两册,共145.3万字,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东周时期青铜容器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研究,构建起东周时期青铜容器的科学谱系,在以往传统的以区域为本位的研究范式之外,树立起一种基于全局视野、着眼于整体、以器物谱系为本位的新范式,实现古代青铜器研究范式革新,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本书对东周青铜器以及中国古代青铜器和东周社会历史的研究都起到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作用。主要收获和研究意义可概括如下:①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方面,本书在以往传统的以区域为本位的研究范式之外,提供了一种基于全局视野、着眼于整体、以器物谱系为本位的新范式。②构建起东周时期青铜容器科学的型式分类系统,谱系更加清晰。③构建起东周时期青铜容器的综合分期和断代体系,年代更加精准。④系统梳理了东周时期青铜容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文化属性,填补了学术空白。⑤以器类为纲,从青铜器谱系分析的角度揭示东周各国青铜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中间的交流和互动关系。⑥对东周青铜容器发展谱系的梳理和研究,为探索西周和西汉之间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从统一、到裂变、到再统一的过程和路径,为研究西周和西汉之间过渡环节的历史以及从青铜器发展演变的角度梳理从“周制”到“汉制”的嬗变轨迹等历史问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推动。


【供稿单位:社科院    作者:胡玉翠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