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获奖成果——著作《录鬼簿及续编校订笺释》(袁世硕)
《录鬼簿及续编校订笺释》本次整理校订笺释以增订本为底本,参校初稿、增续诸本,重在订正,经考证史实,改正原文。本书堪称迄今为止校注最详之范本,不仅为元代散曲、杂剧的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对理清整个戏曲史的发展脉络亦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三等奖获奖成果——论文《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价值观的思想谱系与理论积淀》(谭好哲)
本论文从价值中心变迁的历时性角度详细论述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价值观的形成和嬗变过程。论文以头题发表于《文学评论》发表,先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列入封面要目、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全文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体内容转载、中国作家协会《作家通讯》作内容摘编。
三等奖获奖成果——论文《论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胡友峰)
《论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以文艺从文学性转向媒介性为理论起点,重新审视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在电子媒介时代背景下的诸种变革,揭示出文论话语转型与当下文化逻辑形态之间的互动共生。
三等奖获奖成果——著作《中国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孙晋海)
《中国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廓清了体育学学科建设面向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布局,澄明了体育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初步建立了我国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理论体系,规划了我国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布局,指出了我国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四个优先发展领域和六个重大学科交叉领域,呼应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对体育学发展的期待和呼唤。
三等奖获奖成果——著作《中华农学会研究: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1916—1937)》(杨瑞)
《中华农学会研究》既能反映近代农业团体渊源流变历史,又能从朝野各派对当时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认知、论争与应对,解读农业知识、农业制度接引与破解农业、农村问题的内在逻辑,揭示农业团体与其他各方在农业现代化、社会化进程中复杂历史联系,还可从其对“经验农业”进行科学化、机械化改造历程,协调各方嫁接域外农业行政制度、农业金融与合作制度以及农业教育建制,重建近代农业文明转型与重塑的历史。
三等奖获奖成果——论文《文明起源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村落形态》(马新)
本文同该领域国内外代表性学说进行充分对话与讨论,立足中国式话语体系,首次对中国早期村落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文明起源理论、早期村落研究范畴、早期村落体系构建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明起源与早期村落形态研究中对外来理论的依赖,深化了文明起源与中国早期村落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三等奖获奖成果——论文《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二元共治》(郑智航)
本文试图在阐释网络社会与传统物理空间在时空观、权力观和人际观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分析中国当下网络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及其背后的治理逻辑,总结归纳技术治理对这套法律治理逻辑产生的挑战,并提出网络社会应当建立一种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复合型二元共治模式。
三等奖获奖成果——著作《礼与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国》(张士闪)
《礼与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国》一书聚焦中国社会中的礼俗现象及话语形式,从礼俗互动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传统-现代系统进行探讨。本书首倡“礼俗互动”概念,并探索其作为中国社会研究范式的可能,赋以“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的学术使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学理论中的“国家一社会”分析框架、“中心一边缘”模型、“主导性意识形态一民间观念”模型等,对于推动构建中国民俗学理论话语建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