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论坛:惊世发现——昌乐骨刻文和石祖林的发现与探秘
主讲人: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凤君教授
时间:2009年3月18日(19:00)
地点:文史楼201室
各位同学:
非常感谢你们今天晚上来听我的闲言,也不是什么讲课、演讲,就是我闲发言。我还记得很清楚,2008年好像是过完春节之后的第一场讲座也是我讲的,不知你们听没听,那次我讲的是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今天呢,我就讲讲近几年的发现。
今天讲两个大发现,都在昌乐县。第一个我讲一下昌乐骨刻文,大家都说我出书的速度很快,在去年年底就出来了。第二个发现就是昌乐石祖林。过一会儿我主要是放一些图片给大家看一看。首先我讲第一个,就是昌乐骨刻文这个发现。
昌乐骨刻文的发现与探秘
实际上,这个昌乐骨刻文不只是昌乐。这是一个定名的问题。定名,就是定这个(昌乐骨刻文),为什么呢?因为去年以前,我大体上认为它属于东夷文化系统,属于东夷文字。后来,我们就商量,因为昌乐县政府支持我搞这一次研究,我开始有很有针对性地收集一批资料,而骨片大多数又都出土于昌乐县境内。所以我们就定为“昌乐骨刻文”。昌乐骨刻文并不一定仅仅就出土在昌乐县境内,它包括了今天的寿光、青州、淄博、桓台、邹平等地出土的这个时期的这种风格的文字。
这个地区正好是种大棚菜的地区,尤其山东的同学都知道,老百姓喜欢在古代文化遗址上种菜,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文化遗址灰层很厚,土质好,种菜能长得好。老百姓在大棚菜里头挖山芋沟的时候,大约是山芋沟挖得很深,有时候挖到一米深,有时候可以挖到两米深,就经常挖出骨头来。这种骨头在青州、在寿光、在昌乐,都经常发现,但一开始老百姓都不认为是什么好东西,就都把它扔掉了。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些人就发现上面有刻画的符号,他们认为是刻画的图案。有刻画就开始引起注意,但是他们也注意说这是什么东西,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遗址,就到各个县的、地区的一些博物馆去问所谓的专家。这些考古工作者告诉他们的这些令他们很失望,基本上比较统一,说这是草根腐蚀的,有的说是虫子咬的,有的还说是现代人刻的。可老百姓知道挖一米多深没有什么草根,也没有什么虫子,你要是说谁刻的,除了他之外没有人刻,因为它就是从地下挖出来的,老百姓不服气,但他们搞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就认为非常重要。他们有的就开始毁掉了,有的也就收藏起来。到2004年的时候,昌乐县有一个收藏家叫肖广德,一个收藏爱好者,他也开始从老百姓手中买,他买了一些。到2005年的时候,他到济南来托人叫我给他看,当时敬红堂的老板叫张春生(音)。他说:“刘教授,我一个朋友是潍坊的。他有一种骨头,骨头上刻着符号,众说不一,你给他看一看,是什么东西。”我拿到手里一看,大吃一惊,从这个骨头上来看,根据我的经验,这应该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件骨头,很有可能就是龙山文化时期的。上面刻画的所谓的符号,这是人工刻画的,它是一种字。张春生当时说:“要是字,他手里还有。”我说他要是有都让他拿来都给我看一看。后来他没来找我,这个事情就搁浅了,但我心里一直记着这件事情。到2007年6月份的时候,他又和我联系。2007年7月份,我叫他拿着骨头来。我一看,我认为是和我2005年看的那件骨头是一模一样的。但我不知道2005年我看的这一件骨头就是他的。我说你这批资料相当重要,当时他拿了七件带刻画的骨头叫我看。我说你这件事情还让谁看过?他说是他到济南,到北京,找过好多研究古文字的、研究考古的,好多人说不是,都说是草根腐蚀的,也有说的是虫子咬的,还有人说是现代人刻的。我说你认为呢?他说“我感觉不可能,为什么呢?我就在那看着老百姓挖出来的。”当时我就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批资料。这批资料重要到什么程度,我一会儿给你们介绍。为什么他2005年没有及时来找我?我的鉴定结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实际他们在山东地区他们非常相信我鉴定的(结果),因为我是山东省收藏家协会的艺术总监,是山东省文化厅成立的盛世收藏文化交流中心的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还是中央二台寻宝节目走进济南还是我的鉴定专家组的组长,他们相信我的意见。他们为什么当时没有来找我?他们实际上在背地里搞一些交易。后来他们交易的时候也出现了麻烦,好多人都说这是假的。他们要落实这个情况,还是去找人看,找人看的结果还是大概都否定,基本都否定,基本还是那些观点。后来多出来一种说法,这是骨花,骨头上自然裂开的纹饰。他们到北京大学的时候,有些专家就告诉他们,最好是请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的刘凤君教授给你拿个鉴定意见,后来他找到我。
同学们先看图片。看这一件是非常好的一件,这件骨头到目前可以说是保存字最多的一件。你们对它有什么看法?这个骨头上数来数去,我们不说字,就是一个一个的符号,大约有62个,有的说是65个,有的古文字放在一起,很难说是一个两个。这是另外一个,这个像个什么呀?树梢。这个呢?你看这个是刻的还是虫子咬的还是草根腐蚀的?这个难倒了好多专家。有的说这是鸟,有的说这是龙,是龙凤呈祥。有的说这是树枝,这是鸟,鸟落在树枝上。还有人说,那就说的多了。看这个,这个很有意思,这是什么?蚂蚱?同学们如果你们要是看商周时期甲骨文或是金文的话,这是个鹿,商周金文和甲骨文,它的鹿的形状就是一个正视图,光剩了一个头、两个角,前面两条腿。而这是一个侧视图,这个图在《齐鲁晚报》上发表过。这个像什么?你们现在要有一概念就是我放的,正不一定正,实际上我也搞不清楚它到底哪边朝上,哪边朝下,因为还没有搞清楚,还没有解读出来,也就很难。你可以想象的,你可以把它倒过来看,也可以把它侧着看。这个像什么?龙?一开始打开宝库的人,一般都拣最好最容易拿的拿。因为这个骨刻文我最早写出这一本书来,我认为这个字最好解读。我和同学解读的一样,就是中国第一个“龙”字。这个也是“龙”字。这个像什么?这个像不像啄木鸟?大家开始看这一幅很有意思,我给你解释一下,开始看看这个像什么?这个像不像头?这个像身子,你看,这个像尾巴,这个像四条腿。我的感觉不是乌龟,我的感觉像是一头牛,惊恐万状的牛,野牛,或者是一个比较大的动物,大家开始注意看这个,这个像一只奔跑的小鹿,而周围的这些就是人。这些人围着两个动物,这个动物落荒而逃,这个动物被围起来了,在那里惊恐万状。我认为这就是一组文字,一种象征性的指事的文字,这是一个狩猎图。它记载了好多人,可能打了一头大野牛,当时是很荣耀的一件事情记载下来了。这个是考古发现的,这是在邹平在一个陶片上挖出来的,是龙山文化晚期的,但这个陶片挖的时候,考古工作者没注意,放在袋子里头,背回家去了,在刷陶片的时候给刷出来了。大家就对它的可信性就有些怀疑,说是不是这个刷陶片的人捣的鬼。这一件是邹平出的,上个世纪90年代出的。同学们注意开始看这一件,这一件就是考古工作者亲自从地底下挖出来的。这一件不是山东的,是江苏高邮有一个龙丘庄遗址,它是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100年,这个遗址的这个当时测定的年代在(距今)4000年到4300年左右。再一个也是亲自挖出来的,大家认为是字。这一件也是上个世纪90年代挖出来的。这是大汶口的陶器上的纹饰。这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这个像鸟,这像锯,这像爬行动物,这像奔跑的动物,它也是图画象形文字。这是僧侣文,它的文字比较早,目前来说,古埃及文字是非常早的,这个图画象形字在距今5000年到5500年,这些僧侣字在距今4000多年左右,他们也走过了一个图画象形文字的阶段。这也是考古工作者自己挖出来的,这一件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西安地区,也是龙山文化的一支当中挖出来的,距今也是4000年左右。这是一件骨头,是我放大的,它刻得很小,挖它之后也扔在那里,当时出土不是一件,考古工作者自己挖出来不只一件,有12件之多。这是商周的龙,和刚才我给你们看的那个龙有什么差别?刚才那个龙,它的角、头、眼、爪子、身体、尾巴都齐全对吧?它是一种图画型的,画的基本像。到商周时期,相隔一千多年,就变成一种符号象形了。这是商周甲骨文时候的凤,它的基本特点还留着高冠、羽毛、爪子、头。看清楚这个图案么?这个是西安地区一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这件也是西安地区一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再一件是青州的一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家开始看,这才是我们讲的这一批骨刻文,其中有一些图案,这几个像什么呀?这个你说像小狗?不知那个时间还有没有驯养的狗。那个时间驯养的狗嘴巴应该很长,刚刚从野狗脱离而来,就像那个猪一样,早期的猪嘴巴也是很长的,这个嘴巴就像现在驯养的狮子狗的嘴巴差不多了。这也是刻画的字。这个像什么?大家看这个精彩的一幕,努力地大胆地想想它是什么?你看这是眼睛、头、冠、腿、身子、羽毛、长长的尾巴。像什么?恐龙?大家看这本书,第一个图版就是牛的肩胛骨,上面有60多个字,是目前我所见到的保存字最多的,也是保存最好的一件。刚才大家说龙,下面这个就是,我把它组合成最早的“龙凤呈祥”。这个“凤”带有明显的图画性质,画得是活灵活现,一切俱全。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当中的“凤”我们刚才说它只是一种符号性质的,高高的冠,长长的毛。大家还是注意看,这也是个头,这是长长的身子、羽毛,这也是一只凤,这是我个人解读的一个“凤”字。这也是刻画的,这个时间上是比较晚一点的,像这个“凤”这样的,我初步断定它在距今4300年到4500年左右。像这样的符号和我刚才所说的一样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但是当时没有发现,后来洗陶片的时候发现了,它的年代和这个差不多,都是龙山文化晚期的,距今在3900年到4200年左右。同学们看这个像什么?同学们注意开始看,这是一个竖行排的,这是一个字,这是一个字,这是一个字,这是一个字,这还一个字,最底下这个字破坏了。另外这里还有两个字,同学们试着解读一下。一副对联。这是当时遗址,当时在遗址我亲自采集到带有字的骨头,很荣幸。这是临淄一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这是在石头上刻的,这是拓下来的。看这个像什么?这是一个陶器,这个看得不太清楚,刻得很浅。这个基本上排得非常整齐了。大家开始注意看这一件,我也是观察了半年才观察清楚,一开始感觉到乱七八糟的,有好多人说这就是草根腐蚀的。后来我看了看,草根没这个功夫,它腐蚀不出来。说虫子咬的,我就想虫子也没这个本领,它也要不出这样美的造型来。这是哪个老百姓刻的?他没有这个概念。大家先注意看,你看这一些图案,这一些图案,它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的东西,就这个是它的中心。这幅图是非常复杂的一幅组合图,我认为这很可能就是一头大象。因为在我们发现的这些刻字的骨头中,就有大象的骨头。并不是化石,就是当时刻在大象的骨头上。那肯定当时就还有大象,这个大象也不是很容易捕到的。大象在我们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逐渐南移是在商代初期,证明这些字最晚不会晚于商代初期。因为他们逮了大象来,吃了它的肉,用它的骨头刻上字,而且这还有捕大象的记载。这个大象如果和商周时期的大象联系考虑,它就是那个商周时期金文甲骨文中那个大象的老祖宗。在昌乐县我去发现了和鉴定了这个文字和石祖林之后啊,昌乐县大人小孩都注重古代文化,都到处找还有没有,后来他们老百姓还真找到一个地方有,就是一个叫首阳山的山坡上,在一片悬崖上,你看这个石壁上,很大很大的,发现了一些刻画,请刘我去鉴定。这就是说当时的人们,不但在骨头上刻字,而且在石头上也刻字。这就是在石头上刻的字,大家就注意开始看。你看这个鸟头,和骨头上刻的字一模一样,是一个时期的。
看完图片,同学们,那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我说这是一批字,为什么说它是一批字呢?因为发现得很多,目前来说,就我所知道的,在骨头上能分出这样一个一个的符号或者字,当然我是叫字的,现在已经有一千多个了。我写书的时候,只发现了六百多个。最近我发现的非常多,因为随着这个书的影响,大家都打电话来和我联系,说刘教授我手里也有,你来看看。越看越多,后来发现,远远不是我出书的这一些。这么多的字同时出现在这样一个地区之内,它又是一种同一时期的现象,它应该就是一种记事现象,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这一些字,看起来像画,但它和画画不一样,它在创作过程中简笔,采取主要部位,这就在创作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形,具体有许许多多的我称之为具体的部位并不是偏旁部首,像鸟的头、爪子、羽毛等等这些,在好多地方重复出现,就像我们“之乎者也”这样的字一样,反反复复出现,证明了这是当时比较公认的比较通用的在这个地区当中的一种文字现象。再就是这些文字,和商周甲骨文紧密相比,它直接有这种传承关系,可以看得出来许许多多的人、鸟、龙、凤,直接就是商周甲骨文和金文的源头,商周甲骨文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简化了一些变成了一种符号象形文字,而这些文字只是一些图画象形文字,所以说它是一种文字。而且从世界范围来讲,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包括我们云南的东巴文字,都是一种用图画性质记事的,它是一种图画文字,看上去写了封信,写了篇通俗文章,就是一篇画,许许多多的画连在一起,就是一篇文章,所以说我们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书画同源”,所以书、字就是从画发展来的。当一开始大家都在画画,为了表示要记载一些事情,他们没有创造出文字语言来,就用画来代替,用画来记事,这种记事现象就是文字。具体发展,它离画画的样式、画画的范围越来越远,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那就是完整的成熟的文字系统。另一种画即是沿着绘画的道路发展,它即是以画表示一种造型艺术,表示一种画的概念,所以一直传到今天它仍然是画。但在最初它的源头那就是画,书画同源。这个书画同源在什么时间?大约就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中晚期的时候开始出现字,开始分道扬镳,这一批字就是比较早的书画同源的字。所以说我认为它是字,为什么我说它不是虫子咬的,因为虫子咬的都是一个圆点一个圆点的,这么美的造型虫子也不可能咬的出来,而且这里的弧线比较多,画得像凤,画得像龙,画得像鸟,虫子无法咬得出来。再说草根腐蚀,草根腐蚀的那肯定是不负责任的话。草根腐蚀它都腐蚀在上面,像我刚才给你们放大的照片一看,深度很深,刻进去的,所以说它不会是草根腐蚀的。最后有一个悬念,那就是:会不会是现代人刻上去的?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当时肖广德在2007年7月拿给我看的时候,我也产生了这样的怀疑,会不会是肖广德等人自己刻出来的?当时我肯定它(昌乐骨片)不是虫子所咬,亦非草根腐蚀,但我也考虑不排除有现代人刻的可能性,一切都要慎重。但是,我同时想这样的造型如果是现代人刻的,那可能性非常小。因为以前没有发现过,现代人在没有搞清这种造型究竟是何意之前,没有这种造型概念,不可能创造出这种造型,他们可以画出现代的飞机、现代的人物、现代的鸟,但是画不出这种形象,因为这种形象在远古人的概念与思维结构中才有,如果现代人能做的出来,肯定要“仿”,但是“仿”的摹本在哪里?所以,我就随肖广德到昌乐去,看到了他从2004年到2007年收集的一百多件骨片,我一看到这些刻字的骨头,凭着多年的鉴定经验和考古发掘经验,我断定这不是现代人刻的,这就是真的。为了保险起见,我还让潍坊市博物馆的我的两名学生去暗访,到寿光、青州、昌乐等地,询问老百姓三个问题:其一,这几年老百姓种菜时有没有挖出刻有文字的骨头;其二,这两年有没有人来收集骨片;其三,附近有没有人在骨片上刻字。经过多次的暗访,我的结论被证实了。关于骨片年代的问题,我自己到昌乐等地遗址去调查,发现这种骨片确实是在龙山文化地缝中出土的。之所以没有经过考古发掘,我就断定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依据:第一,这些骨片的石化程度、样式及字的基本特点,与以往的考古发掘在西安、邹平、高邮的资料基本一致;第二,骨片的石化程度用舌头舔一下,就能感知——石化程度越严重,表面越粘舌头,而我舔过骨片之后的感觉就与曾经发掘出其他龙山文化的化石极为一致;第三,由于这些字表面毛毛糙糙的,显然都不是用金属工具刻的,而是用石头刻划出来的,我觉得是用昌乐蓝宝石刻划出来的,肯定是在青铜工具出现之前就存在了,而青铜工具在此地流行是在3700—3800年前,那么可以推断这些文字应该处于龙山文化时期;第四,这些骨片不仅有牛骨、鹿骨,还有象骨,距今四千年之前山东地区是比较温暖的,比现在高5度左右,大象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后来气候变冷大象逐渐南迁,到商代前期大象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已经绝迹,再用象骨刻字就不可能了;第五,这些字的造型明显介于大汶口文化的图画符号和商周甲骨文、金文之间,是中间的过渡阶段,即4000年前左右;第六,这些骨片上鸟的造型形象与当时龙山文化发掘出土的玉器、陶器上刻画的鸟的形象基本一模一样;再有,骨片上的文字很微小,雕刻的文字细如发丝,恰好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四五千年之前流行的“微线雕”艺术,这是一种时代的高科技成就。所以,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这批文字处于距今4000年之4500年之间的龙山文化时期,也可以称之为“东夷文”。
那么,这种文字的作用在哪里?我国作为文明古国,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商代的甲骨文距今3200年左右,而且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六书俱备,是一种符号象形文,那么其源头在何方呢?我认为,昌乐骨刻文就是其源头之一。昌乐骨刻文的出现,改写了我国文字的历史,将其提前了一千多年,也改写了我国的文明史,同时也为世界文字发展史提供了一定的佐证,特别是远东地区的文字,一开始都是书画同源,就是图画象形字,后来发展成一种符号象形字。当时发现这些骨片,我断定是字,很多学者专家并不同意,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这是虫子所咬或者草根腐蚀。但后来经过我的实地论证,出版了《昌乐骨刻文》的书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意我的观点。
目前,我对昌乐骨刻文的研究只处于初级阶段,可以说是“万里长征才走第一步”,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入的研究。第一方面,我现在发现载体文字不是中国文字起源的唯一源头,西安地区也是一个源头,根据我的推测,在江苏省南部或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能是一个起源地区,以此推论中国文字早期起源是一种多元制。第二方面,我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昌乐骨刻文的解读。不能仅仅简单地解读龙、凤、人、鸟几个字,为此我提出了三个造字规律,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其一,物象审美的再创造性,对龙、凤等按照要求再创造出来;其二,指事的组合象征性,利用一个组合比如鸟、鹿和周围的几个人,表示一件事情;其三,龙凤文化及凤的多样性。我现在发现了一千多个字,但是能解读200 至300个字就十分值得庆幸了,大体上就能了解其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就真正能把中国的文字史及文明史改写。安阳甲骨文至今发现了4500个左右的字符,目前能确认的只有1700个左右,其中二三十个还存在争议。可见,解读工作的难度之大。第三方面,就是昌乐骨刻文的保护,这是十分紧迫的事情。现在我就非常担心,收藏的人极有可能成为首先破坏这些字的人,他们鼓动老百姓挖掘。为了这件事,我曾经多次去山东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请他们制定保护计划,以免这些文字遭受破坏。安阳阴墟甲骨文的发现至最后被认可,持续了三十年的时间,而这三十年甲骨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所以保护是大问题,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也为文物的保护大声疾呼,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希望同学们在对待自己的事情时,就像我对待我的考古事业,有着基本的态度,要老老实实地承认,认认真真地对待,仔仔细细地分析,实实在在地解决,这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圣严法师所说的,我们曾经一起追回被盗的济南四门塔佛头。我认为,我们要勇于抓住新的机遇,挑战新的学术课题。
关于昌乐骨刻文,我就谈这些,下面欢迎大家和我交流,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
问:刘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在您发现并解读的骨刻文中龙和凤经常出现,但龙和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而是艺术抽象出来的,那么您为什么认为这是龙和凤?龙和凤的出现在古文字中又有什么意义呢?
答:首先,龙的成型很早,在河南濮阳的西水坡遗址就曾出土过约为仰韶文化中期的极为精美的用蚌壳堆塑的龙,身长1.8米,非常完整的龙的造型,令考古学家们极为惊叹,这条蚌塑龙出现在距今大约6000—6500年左右,后来各地均有比较早的龙型陆续被发现。我认为,在中国是非常推崇线条功夫的,在远古时代有许多图腾,可能是以蛇图腾为主型,众多图腾的合并,才拼接出了现代的龙,于是我们就成了龙的传人。其次,凤也出现的很早。至于在此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龙和凤,我认为,龙凤文化与凤的多样性是东夷文化的特征,东夷是崇拜鸟的,崇拜鸟图腾。在我的书中收录了70余块骨片,凤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有15个之多,且有变化。最近我发现不只是东夷部落崇拜鸟,今天的关中地区距今4000至4500年左右鸟纹也十分流行,由此推之这一时期(距今4000年—450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都非常崇拜鸟,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问:刘教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在破译这些古文字的时候,应该是会受到一些现代社会意识的的影响,那会不会造成对骨刻文的曲解?您认为应该怎样减少这种曲解?
答: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的朋友也给我想过一个办法,对于这种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字,用计算机提炼出来,找一部分小朋友、中学生、大学生来解读。可话说回来,人类童年时期不等于儿童童年,毕竟有某些相似之处。对于我来说,破译的最大难题是对文字主体的解读。我有一个搞设计的朋友,他看到一幅骨片时,说那是一个动物,长长的嘴巴,这一点给予了我灵感,后来我推断那可能是一头大象,那在这幅画面可能就是远古人在狩猎,周围零散的图案可能就是不同部落的标志。希望同学们也多加思考,早日破译这些文字。
问:在研究古文字过程当中,有种方法是研究这些文字符号是否重复出现,并统计其出现的频率。在你所发现的昌乐骨刻文当中,有哪些文字符号是重复出现的,而那些重复出现的文字又是表达什么意义?
答:这也是我研究当中,所要仔细注意的问题。例如刚才谈到的昌乐骨刻文当中鸟画法,都是有基本的定型。虽然作为图画没有定型,但作为一种书写的符号,它就有了基本的定型。在刚才所展示的骨刻文中,沿着树的鸟的头部都被刻画得比较大,包括对树的刻画都基本一致。对龙的嘴巴和眼睛的刻法有好几个是一样的。有些关于鸟的刻画,其尾部的刻画是基本一样的。还有很多细节刻画存在这样的情况。但是对于重复的频率,我还没有进行统计,在接下来的研究当中,我努力把它统计出来,再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
对于这些文字的意义,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只是还没有对这些文字进行进一步地分类和提炼,这是下一步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啦。这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搭积木一样,需要一步步地来,一块块地试,然后我再请小孩来看看(这些文字的意义)、青年来看看和老人来看看,看看他们对这些文字的意义的理解与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你也来帮我看看。(笑)
问:在昌乐骨刻文被发现之后,就被所谓的收藏家们大量收购走了,使得部分的骨刻文流失,这样在研究昌乐骨刻文的过程当中就会造成一定的不完整性;另一方面在所发现的遗址当中有的遭到了破坏,也存在不完整性。刘教授,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完整性的,以及在今后研究当中如何克服这两种不完整性带来的影响。谢谢。
答:你所说的不完整性或者说是一种残缺性,是永远存在的。现在确实有人在炒作昌乐骨刻文的价钱。我对于骨刻文的研究,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中国早期的文字,研究其文化价值,并把研究成果公布出来,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是在做一件好事;另一方面,我也在做坏事,就是无形当中,把那些人收购去的骨刻文的价钱抬高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在研究中肯定也有不完全的事情。就是当地的百姓,他们挖掘了多少,丢弃了多少,毁坏了多少,也是没法统计的。当时我到寿光的百姓家里去调查,他们说在挖沟的时候,挖到一米左右的时候,地下全是骨头,他们就把这些骨头用来铺路了,车把很多骨头都压得粉碎了,这样的现象不知道有多少。后来发现这些骨头当中是有刻画符号的,那以前没有发现的时候,又糟蹋了多少?寿光糟蹋了多少?昌乐毁了多少?临淄毁了多少?青州毁了多少?那就无法统计了。这是一个永远的缺陷了。再说从现在已经发现的这些骨头当中,也有有很多已经是残缺不全的。我现在寄希望于赶紧把遗址保护好,赶紧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等够得到更理想的资料,发掘出更多的(骨刻文)来。现在初步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更多的资料,争取把这本书再版,增加它的文字含量,使它能够提供更多的更详实的资料。
石祖林的发现与探秘
在2008年7月20日中午,我们在遗址整理骨刻文的时候,满头大汗。中午的时候,我们去吃饭。当地的政协主席王泳亮对我说:“刘教授,下午咱不干了,我领你到一个地方看看去。”我说,好啊,带我看什么地方去?他说,去看一个当地老百姓叫做石吊的地方。我说,好。这时候陪我吃饭的其他人就开始议论起来了。有的说那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有的说那是经过人工加工的,有的说是风化的。他们开始争论起来了。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说,好,下午我们去看看。这个地方距离县城40公里远,下午还下着濛濛细雨,我还在车上睡了一觉。到了那里的北坡,车就停下来了。我们就爬坡,这个坡不到30米高,很矮,我一看地势,就感觉很奇怪,我就跟他们的政协副主席王泳亮说:“王主席,这是一个古代祭台的遗址。”我当时还没到山顶上看,就知道这是古代的一个祭台的遗址。他问,为什么呢?我说,凭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处古代的祭台遗址。话未说完,就到了山顶。
所以,他们传出佳话,说刘教授睡着觉就知道那是祭台遗址,因为刚下车就爬山,迷迷糊糊的朦朦胧胧的,我说出来是祭台遗址,从此,昌乐都知道刘教授睡着觉都能进行考古调查。
我爬上山顶,抬头一看,当时就把我镇住了。我说:“王主席不得了,这是远古的人类文化奇迹。这是一片石祖林。”当时我就给他们定论,他们就连问为什么呀为什么呀。我说你们先看看再说。(演示图片)目前,这些都是半截了,都是上面被毁坏掉了,但是下面都埋在地下。这个是毁坏掉的,这个也是毁坏掉的,这个也是毁坏掉的,那边还有一个坑。2005年,这里有个造型比它还好,人们去看的时候都愿意和这个照相。但是,后来建公园,他们觉得这个很有价值,就开吊车上了,就把它吊走了。这些地方还有几个坑,肯定不光偷走的那一个。大家想看这个比较完整的,这个地方是什么呀?是个炮眼,已经打进去30厘米深。我晚去一天或者晚去一步,这个就被炸掉了。那这片石祖林就永远消失了。
大家谈论这个问题,都吓出一身冷汗,炮眼都打好了,还来不及装药,就被我发现了。当时发现之后,王主席就很用心,他当时就打电话告诉镇的党委书记,下令赶紧保护好遗址。镇的领导,当时就派人把遗址保护起来了。
(演示图片)这个被破坏掉了,这个大概是在汉代的时候就被破坏了,直径大概有一米六。这个就是打的炮眼,然后注入膨胀水泥炸开的。这副,大家可以看到不远是石祖林,这里有个山包,这里的石头和石祖林的是一样的,这些石头很特殊,当时取料就是取的这个地方。这里还有一个加工的痕迹,只是没有加工好,证明当时是在这里选的料。
当时我照的时候还可以放羊,现在围起来了,都不让进,如果在座的同学要去看看,我打个电话让当地政府把门开开。(笑)
这张照片,在香港文汇报、齐鲁晚报上发表过,在山东大学的重要新闻上也发表过。我好多朋友见到我就问:“刘教授,你是用那只手摸的呀?”想和我握手,沾沾福气。我告诉你我左右两只手都摸了。这张用左手。这张用的是右手。(笑)
其实这个我站在这里显得更高,这个大概距离地表有三米六,地下的部分还没有清理。大概埋在地下也就五六十厘米,那总高度就在四米左右。这个的直径是一米一大概高四米邹游,那一米五的直径,原来的高度起码也在五米多吧。
我推断这里是一片远古的石祖林,既然是林,就不只有一个,我数了一下,包括被毁坏的,包括有的坑,大概在13——15个,那以前肯定要多,这么多放在一个地方,那不像个林子吗?而且有的还很高,有的是四米。有的高五米、六米,都在那里,不像一个林?
石祖林大概是什么时期的呢?我认为,大概是和骨刻文同一时期的,是龙山文化时期的,距今四千年左右。我怎么这么快就断定它的年代呢?因为根据旁边风化的程度来看,根据以往经验风化到这样的程度,包括这样坚硬的石头,能在表面风化出这样一层来,没有几千年的时间是风化不出来的。这是一个根据。
第二个根据。大家注意看,这些加工痕迹都不是用金属加工的,不是用凿子凿出来的。这都是用皮条磨出了的。都是用大皮条,就是牛皮——牛什么地方的皮最坚韧?就是屁股那块地方的最好——放上水,掺上沙子,就是这么磨出来的,这些磨出了的痕迹就像螺线纹一样,它不是金属加工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在青铜工具使用之前。刚才我告诉大家了,青铜工具在我们这个地区的流行时间,大概是在距今3600年——3800年左右,起码石祖林是在这之前的东西,因为有青铜工具,它(的加工)不会这么费事的。
再一个根据。这一时期,正好赶上世界巨石文化之风。世界在这一时期,在一些比较先进的地区,流行巨石文化。比如欧洲的巨石阵,在原始社会这样的大石头,也不知道是如何搬运过来的。是利用滑冰?利用铺席?把这些巨石拉过来之后,关键是怎么把它们放起来。几十吨重的石头,他们是怎么运上去的,搭建起来的,现在都是不解之谜。那就是一个巨石崇拜时期和巨石文化流行时期的作品。在太平洋的复活节岛,不要说这些石头是如何雕刻成这样粗糙的人的形象,因为雕刻这样一些形象还不难,关键是这些石头哪里弄来的,岛上没有,海底下也没有这样的石头,那这些石头从哪里来,现在也是个不解之谜。我去台湾考察的时候,在台东有个文化遗址,现在在地面还树立着一块块大石头。这些石头是干什么用的?也是巨石崇拜,但这个巨石崇拜的时间落成比较大,台东这一带可能比较晚一些。在我们山东的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也有大石峰,很大很大,它们到底怎么垒成的也是一个谜。都是巨石崇拜时期的作品。
(演示图片)这条线绝对不是原来的,它的加工技术,基本有这几个程序:开采矿料,这个矿料好开采,就在隔壁,就在附近开出来;就地加工,第一道加工的程序就是开大荒,这是个艺术专有语。我也会雕刻,但雕刻的不好。它首先把一块整石头雕琢出一个大体形状来,用什么雕琢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用以石击石的办法,或者是以硬木击石的办法。首先,用石头以一定的角度,大体打出一个形状来,有的是用硬木头作为一个媒介,用石头击打木头来雕刻矿料,木头就起到凿子的作用;第三就是细加工,用皮条磨,这些用皮条水沙磨的痕迹现在还可以看出来。第四道工序就是真正高科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样开大荒和细加工的技术在古埃及的加工当中都使用过,但这条线都没有发现。这条线是硬木膨胀法膨胀出来的。大家细看一些,这原来是没有这条线的,因为这意味这是生命之缘,所以那时候就在这个地方用心雕刻,用最大的热情,拿出最高超的热情来。一开始在这个地方凿出一个竖长的槽子来,这个地方有一个,然后把烤干的硬木头敲打进去,原先是平放在地上的没有竖起了之前,仰面朝上,往槽子里同时滴水,另外有些人用木槌在这些地方经常轻轻敲打,石头虽然结识,但是非常脆,它没有韧性,当木头膨胀的时候,石头就受到胀力,它就开始起裂缝,这是裂缝裂得比较巧妙,没有裂到底,只是裂到10厘米左右,好多石祖都有这样一条线。这是远古的高科技,这是远古的雕刻技术最高的技术成就。
我这样的解释,好多人还不理解,我说不理解,你给我说出了可以理解的解释,他解释不出来,解释不出来,那就暂时听我的就是了。
这批我认为它的年代在距今4000年左右,它的用途很明显,就是在父系氏族社会达到鼎盛的时候,对男性生殖的崇拜,把这种崇拜作为一种最高的崇拜对象,是生命的起源,是对人类生命起源的探讨。它的价值在哪里?首先看它的艺术价值,它的艺术价值不得了。同学们可能会问,老师你净说些玄乎的话。自古以来,认为雕刻艺术不是我们中国人的长处不是远东地区的长处,而是西方人的。虽然东方也有个古埃及金字塔,总以为它不是雕刻精品,总以为古希腊罗马的才是雕刻精品。以我们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地区,老是搞些小打小闹,弄一些小陶塑,小雕刻,我们这批东西(石祖林)出现之后,把这些观点从新改写了。远古的雕刻艺术精品在哪里?在中国。如果和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的大型泥塑艺术结合起来考虑,远古的雕刻泥塑艺术精品在哪里?在远东,在中国,是中华民族的特长。这也为世界雕塑史解决了一个课题,大家认为在距今3000年之前,雕刻艺术史上都是大面积地做动作,细微地雕刻,没有得到很好地证实。石祖的出现,就证实了距今4000年——4500年时期,就出了这样精美的雕刻艺术了。
当时我和大家说,你们一定要保护好,只是昌乐县的福根,这现在是石祖,以后就变成“金祖”,有这个发现带来的旅游经济,可能你们的县城就会搬到石祖林去了。他们真的花大价钱,花了50万把所有的地都圈起来了。我认为这是最光彩的事情,是我一生中说话最值钱的,一句话就花了50万。(笑)
它还有一个价值,将和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和复活节岛的石人像将并列成为人类远古的奇迹。这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得收集全,把别人偷去的石祖都收集回来。有一根被别人偷去的,很逼真,比现在遗址上保存较好的那根还要好,我看图片分析,那一根的年代要比遗址上的那根要晚,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同学们说,你难道确定的这么准?跑不了。因为我有很多资料和它类比出来的,那就证明这个石祖林,它不是一年两年的功夫,也不是十年八年,它是很长时间才形成的。这个部落雕刻一个放在那里,过个几十年,那个部落有雕一个放在这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规模。
先把被偷去的,收集回来,最好能收集全了。其次,那就是做考古工作了,栽的时候是怎么栽的,原来的土层的清理,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难题,关键就是它的雕刻技术,对于遗址原来的院落是怎么分布的这些都需要系统的工作了。希望能把昌乐的旅游搞起了,投钱建一个大的博物馆,把这些都保护起来。这是我的想法了。刚才骨刻文的,同学们给了我很多很好的信息,我回去好好地琢磨琢磨,对我解读骨刻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同学们对这个石祖林有什么看法?
问:甲骨文的出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从文字发展上看,不可能会一看是就出现这么成熟的文字。昌乐骨刻文和甲骨文有什么关系吗?
答:我刚才谈到,昌乐骨刻文是距今4000年——4500年的,安阳甲骨文出现的时间是最早是距今3200年多年,最晚是距今2900多年。这之间就相差了1000多年,这1000多年当中还有很多东西,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来不及讲。昌乐骨刻文是安阳甲骨文的源头,有好多字都可以在这批字当中找到源头。甲骨文呢,都成篇成章成句,甚至当时都有读音,但甲骨文并不是每个字都有读音,早期的字并不一定都有读音都有意义都有书写方式,很可能它有书写方式和意义,但不一定有读音。昌乐的这批骨刻文距今4000年——4500年,肯定不完整,不是成熟的字,它很可能并不是一字一读,一字一义。它可能是好几个字联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组成了一种写法,也有可能这个符号表示了我们今天的一句话的意思。这是早期字的基本特点,包括今天的东巴文字,玛雅文字,古埃及文字,包括早期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文字,都有这样的一个特点。
问:老师,刚才你说石祖林是对生命本源的一种探讨。我正好有些想法,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对于生命本源的探讨而是对生命的延续。有三点:第一,最原始的崇拜是对生殖的崇拜,在乎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延续;第二点,远古年代,人类的寿命比较短,为了祈求部落的强大,需要有更多的生命来延续部落的强大,具有实用性质;第三点,是中西文化相对比,在中国古代它不是一种形而上的关于生命本源的探讨,它和西方不同,注重的是未来的使用性。所以我想它文化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和部族的强大。
答:嗯,你解释的非常好,真的。生产是两个方面的生产:一个是物质的再生产,一个是人本身的再生产。第一个我们今天提的多,而第二个我们今天不提倡而是在控制,远古时候那是要提倡的。
问:对于石头上的那条线,你是如何知道它的制作方法的,是否能通过实验还愿这样的工艺?
答:对于这个制作方法,我确实没有从课本上,没有从实验考古上,也没有从书本的知识当中得到,我是通过小时候看到老百姓开石头得出来的。我家是农村,是山区。我小时候看到盖屋要到山上采石的,没有炸药,不像现在打个炮眼炸出好多石头来。那现在都不用炸药了,都用膨胀水泥,胀开就可以了。我记得小时候,跟大人们到山上打石头,这些人要把石头开成大的石条,大石条又不能用锤子硬打,硬打就出现一小块一小块的不规整,有时候开大石板,就是盖屋的时候门口上下都要用到石条,这石条怎么加工?就用这个办法。就在下午将石头按在一定厚度凿出几条缝,开始塞上枣木,我们老家喜欢塞枣木,实际上橡子木比枣木还好。然后开始倒上水,就不管了。当然它比石祖林的要求要粗糙,只要裂开就可以了。到第二天早上起来,石头就按照这样的规定,一块块裂开了。我是从这个上得到的启示。准不准呢?反正别人没有提出新的看法来,就先谈我的意见吧。说不定过一年,过半年,过一个月,我又有新的想法,那时候再告诉同学其他新的想法。你说我的想法离奇不离奇啊,同学?(同学笑)
问:我的意思是说,你有没有想过,亲自实验下你的想法。
答:这个可以试试。不过,我们现在的实验未必成功。大家都知道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很精美,现在有多少人想做实验,包括考古的都想做实验成功。也知道大家做的东西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为什么呢?我们现在的手工操作能力太差了。别看现在电钮一按,鼠标一点就看到图像了,这样人的本能已经大大地消失了。远古时期人类具有的本能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早期的印第安人在上个世纪初期,自家的养的马匹、骡子跑了之后,闻闻牲口的粪便就知道是自己的牲口。谁有这个本事?后来机械动力代替牛羊马匹成为主要动力了,后来就再也无法用这种办法分辨自家的牲口了。经过了两代(这种技艺)就消失了,消失得很快。我已经在这个讲台30多年了,当来的时候那些大学生写的字都是规规整整,很有力度。现在再看你们写的字呢,就和他们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呢?首先缺少个力度感,现在都是玩微机了。包括我以前可以爬格子,一天可以抄七千字,有时候给港台地区出稿我还写繁体字。现在,让我一天写上3000字我就累得爬不起来了。这样的功能已经是失掉了。就是现在让我们去还原这些工艺,我们已经做不出来了,即使工序知道。尽量的试一试吧,我这不是推脱啊。最后一个问题吧,时间不能拖太久。
问:根据六书的理论,可以解读甲骨文。但现在你所发现的昌乐骨刻文,类似于符号,以一种图像的形式,根据六书就无法解释了。你怎么提出的那个“三个原则”。还有石祖林,当中为什么这些形象都要集中在这一个地方,如果如你所说的并不是同个时间,同个部落雕刻的话。
答:第一个问题,六书是根据甲骨文的概念提出来的,那甲骨文之前的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我说的三个概念。以后研究通了,说刘凤君的三个造字规律是正确的,那我就首当其功了。还是一句话,六书的概念,还是成熟文字,文字发展之前是一个什么概念,那得有人先提出来,我就先提出来。结果大家批评得一塌糊涂,还是捧到天上去,由后人去评说吧。
这些石头为什么集中在这一个地方,这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这个地方就目前考古发现得到的龙山文化城址不亚于现在的村庄,是多么密集呀。当时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文化也非常繁荣,这是一个社会基本条件。
再一个基本条件,这个小山,很适合做古代的祭台。不是很高,而且周围都是平地。
第三个基本条件是它有石料,石料就是长条型的,开采出来好加工,而且附近就有,不用远处开采运输。我就是基于这三个条件分析的。
感谢同学们的问题,谢谢大家。(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