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15日,“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开坛并迎来首场讲座。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张祥龙作题为“如何以现象学方式来作哲学思考”的专题报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教授主持报告会。张祥龙教授围绕“如何以现象学方式来作哲学思考”主题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学习和运用现象学方法的困难和捷径。张祥龙认为,现象学方法的革命性、现象学著作的晦涩表达风格、现象学门派的频繁转变以及英美分析哲学的概念化影响等因素都造成了学习和运用现象学方法的困难。而进入现象学的一条可取的“捷径”就是进入还原的思想状态,还原的方式可以是西方的或东方的,也可以是依循你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
第二,西方传统哲学的方法。张祥龙教授谈到了西方传统哲学的五种方法:(1)概念抽象法,通过对经验的不断抽象而只留下形式。(2)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概念是有发展冲动的思想实体,通过扬弃对立面而不断回复并丰富自身,并以之贯通主体与客体。不过它事先设定了主客的分离,且受主体概念框架的引导,并没能摆脱抽象。(3)经验主义的联想归纳法,通过联想和归纳从特殊现象中获得一般规律,将规律视为有用的习惯而不是确定的本质。(4)实验科学的方法,在分析哲学中通过分析语言案例,建立一个假说模型,希望通过争论逼近真实,但假说缺乏可验证性,造成了各执一词的局面。(5)逻辑—数学的形式推理证明法,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渴望通过数理逻辑建立语言分析系统。
第三,传统方法的共同点与弊端。它们的共同点是其出发和终结都是某种现成存在者,是从直接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对此哲学家在主客分离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种毕达哥拉斯式的“旁观者”立场,认识到的只是人为方式切割下来的切面,与我们所体验着的经验过程的那种时间性和鲜活性都是不符合的。
第四,现象学方法及其特点。现象学的口号是“朝向事情本身”,而这个事情本身指正在发生的活的经验本身。关于现象学方法,胡塞尔说“知性要尽可能少,直观要尽可能纯”,海德格尔则说它是达到 “出自它本身的东西的知识”。胡塞尔的还原方法,既意味着要尽量减少在先的思想框架,也意味着在恢复原初经验的基础上从质上增加经验的维度,看到比传统更多的东西。我们只需忠于自己的直接经验,看到现象是发生着的意义的东西整体而不单纯是意义的局部,现象处在一个时间流中,而不是现成实心的,是“被构造、同时又进行构造”的,它被一个内在的发生过程构造出来,并且又同时参与新的现象的构造。胡塞尔谈到了意向性的知觉经验,比如看一个桌子,我们看到的是桌子本身以及它的可能用处(作讲台),而不是只看到一些抽象的性质。在这些意识中必然包含着内时间维度,而原经验具有着活体性和时晕性,它是时间晕同时参与下个时间晕的创造,意识同样以流的方式扩展开来,普遍性与个别性在这种发生的过程中被打通。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所直接经验到的就是生存时间的晕节奏造就的主客未分离的实际生活经验,比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讲台,而不仅仅是一个桌子,而讲台在使用的时候才是最原初的经验,那时它还没有被作为是对象来加以认识。现象学应当让“让那自身显现者,以自身显现的方式,被从其自身看到”,这是一个将可能性张大起来的过程,并表现为“在自身之中并且为了自身地在自身之外”的时间性,这样意义下的死亡便具有根本的存在论含义,不只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一种深入到人的最基本生存方式的现象。
第五,现象学对于中国学术的意义。现象学甚至在欧洲大陆也经历了浮沉的过程,它的革命性和方法的“任意性”导致了不被学院化的主流学术所容纳。现象学的思想方法与西方传统差别明显,不过却与中国思想有颇多契合之处,在思想意识和生命体验中所具有的内在时间构造维度,恰恰是中国思想的特征。因此对中国思想的现象学研究是迫切的,希望能够取代当下对中国思想进行概念分析的主流学术方向,更好地表达中国人的哲学精神和时间情怀。
张祥龙教授的主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刘杰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讲座引人深思又意犹未尽,希望在下次报告中能够展开讨论如何以现象学方式来研究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及孝道问题。哲社学院李章印教授在点评中则进一步把张祥龙教授所演讲的主题概括为山大现象学的特色,亦即,不是单纯研究经典现象学家的文本,而是以现象学方式来研究哲学问题和中国文化。在接下来的学生提问环节,张祥龙教授耐心并且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和困惑,诸如胡塞尔与康德的关系和比较、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和死亡观、现象学与婴儿状态的比较等,并在论坛结束后与一些对现象学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