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14日晚,哲社学院第三期“朱雀专家讲座”在中心校区举行,本次讲座邀请首尔大学哲学系郭沂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报告。哲社学院副院长王新春教授担任主持人。
讲座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2)弘道:价值观的创新发展;(3)证道:哲学/方法论的创新发展。首先,郭沂教授认为哲学就是关于世界究极真理和本真状态的学问,反映了哲学家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因此,中国哲学始于忧患,关注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从而把中国哲学分为本原论、人性论、人心论、人生论、伦理学、政治学六部分。在这其中,本原论和人性论属于形而上学;人心论属于形而中学;人生论、伦理学、政治学属于形而下学。郭沂教授认为形而下学是关于价值观的学问,形而上学可以称为是狭义的哲学方法论。
接着,郭沂教授讲述了关于“弘道:价值观的创新发展”的相关内容。在儒家核心价值的弘扩中,郭沂教授认为首先是基本的道德范畴,第一阶段是“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第二阶段周代礼乐;第三阶段是孔子的礼、义、仁;第四阶段是《五行》篇中的圣、智、仁、义、礼“五行”。其次是基本的人伦关系,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思:“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董仲舒从基本道德范畴和基本人伦关系两个方面作了总结,形成“三纲五常”之说。郭沂教授认为最能反映中华价值的思想文化体系是:易、道、儒、释。与之相对应易——太和、道——自然、儒——仁义、释——慈悲。
最后,郭沂教授对“证道:哲学方法论的创新发展”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对道的论证,就是为道提供坚实的基础,一般是通过对人心、人性乃至天道的探索来实现的。相对于价值观,这是儒学方法论的层面,即狭义的哲学层面。因此他认为殷周之际以前,属于自发性人文主义的阶段,当时还没用明显的论证。但从殷周之际开始,才产生反思性人文主义,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对道的论证。而儒家对道的论证也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殷周之际。当时对道的论证,其实就是对礼的论证。摒弃天命,注重人事,提出“敬德”、“明德”的理念,标志着反思性人文主义的形成。如何“敬德”?一方面将“德”落实为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以德驭性,提出“节性”、“厚性”等思想。“礼”是“德”的最核心的内容。第二阶段为春秋时代,直接将“礼”本之于“天”,从而明确地赋予“礼”的神圣性,这是对“礼”的进一步论证。第三阶段为战国时期,各家通过人性论和天道论来对道所进行的论证。第四阶段为汉代,董仲舒主要通过性三品、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对其三纲五常价值观进行论证的。第五阶段为宋明时期,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儒家集团,充分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精髓,用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论证儒家道统的合理性。
讲座结束后,郭沂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王新春教授作简要的总结,他认为,本次报告逻辑清晰、论证比较充分,当然也存有可以继续讨论的地方,值得大家今后继续研究交流。本期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郭沂,哲学博士,道哲学和五经七典学说的提出者。现任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等。著有《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孔子集语校补》、《中国之路与儒学重建》等书,以及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