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张祥龙教授谈儒家再临的中行路线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24日 14:21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22日,著名学者、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张祥龙先生做客“天人讲堂”第52讲,带来一场题为“儒家再临的中行路线”的学术讲座。
  讲座中,张祥龙教授首先对此次演讲的题目进行了解释。关于“再临”,他认为儒家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有辉煌也有中断,所以才产生再临;关于“儒家”,他指出这不单是指观念上的儒家,还包含了历史中实践的儒者。如果没有儒家践行的团体,儒教将犹如没有身体的“游魂”;“中行”则是相对于“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提出的。他重点指出,中行路线背后所依靠的哲理是中庸与中和,“中”不再是观念而是历史性的,而是“道不远人”投入到生活中,把生命投入到过程中,不离开仁政中人的根本。张祥龙教授在反思当今中国文化环境的背景下,以儒者的担当意识为己任,致力于中国文化改良和发展,提出了“儒家再临的中行路线”。
  张祥龙教授认为儒教作为儒家再临的直接载体,在其构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指出重建儒教的必要性有:首先,儒教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它的主导性精神来源并扎根于原本的人际关系或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是身体的、血缘的但同时又是精神的、道德的,所以孝从本质上就先于其他一切可普遍化、等级化、理想化的关系,这正是重建儒教的命脉和希望所在;其次,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导,而儒家文化被破坏则犹如文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精神的荒漠化。当前工业化、商业化和全球化的生活形态都是对农耕文明和家庭的解构、解体和消弱,而儒家恰恰是建立在农耕为本的家庭生活之上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儒家有着某种天然的缺陷或是某种迂拙的操守,所以儒家必重建自己的团体,以适应并同时改造现实的方式来重建,挽回败局。
  接下来,张祥龙教授论述了重建儒教的具体方式。被重建的儒家团体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呢?他指出,首先,“上行路线”是不可能的,因为儒家特点与全球化潮流格格不入,政权面临的所有难题,在这种西化视野中都不一定非诉诸儒家来求解决。其次,“下行路线”是绝对必要的,有组织的团体通过切实地努力践行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效应,作为儒教的一个立足点。然而考虑到现代格局,“出奇制胜”发挥自己的长处才是最关键的。综上,上行与下行路线的共弊就在于没有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和生命土壤之所在,而与他人争异化格局中的一日之长短,因此必有两者之外的“中行路线”的提出。
  张祥龙教授认为,中行路线的要义在于专注于儒教的人间生活化和亲自源头性的特质,让儒教的礼、德教育扎根于家族关系之中,为此就要复活被严重摧毁和损坏的家庭和家族的生存。重建儒教的要害就是走一条非上非下、亦上亦下的适合儒教特性的生存之道,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或儒家文化特区就成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他的儒家文化特区主要设想有:以家庭聚居为基本社会结构,以农业为本,士农工商皆有,三教九流并存;恢复传统绿色技术;施行农历立法;复活耕读传统和科举考试;政治体制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团民主等。
  最后的问题在于,这条“中行路线”可行吗?实现之后会有复兴儒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效应吗?张祥龙教授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儒家文化特区比上行路线要可行,不意味着构架民族整体的全面转轨,并且以古代的政治文化实践为先例;在独立空间内实现儒家传统正是孔夫子生前的伟大抱负,文化特区在政治或管理的经验会对今后中国的改革有借鉴意义,其中也包含了人们不走向技术灭亡的一线希望。
  演讲结束后,张祥龙教授与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谢文郁教授主持讲座,校内外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  \


【供稿单位: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作者:文/沈雅彤 图/齐晓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慧婷 红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