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老干部之家》采访报道山东大学银龄教师事迹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0日 17:16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老干部之家》期刊邀约山东大学4位银龄教师讲述支教故事,刊登《“你这个老兵,出征吧”》《讲台老将,正当年》2篇文章,展现学校银龄教师们一脉相通、感人至深的初心和担当。

《“你这个老兵,出征吧”》

“国家有需要,自己也喜欢,为什么不去呢?”当问起为何在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又收拾行囊远赴他乡支教,几位银龄教师给出的答案都源于责任和喜爱。心怀“国之大者”,抱着对三尺讲台的热爱,一批又一批退休教师响应国家号召,扎根深山老林,奔赴大漠边疆,只为下一代再当人梯。

为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做点贡献

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各地学校的硬件条件都得到优化提升,但师资队伍水平的差距依然严峻。有些地方靠纳入年轻新教师补充队伍,见效很慢,有些暂时比较艰苦或者比较边远的地区,更是很难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优秀教师。在师资力量上,东中西部不均衡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教育领域也将迎来教师的退休高峰。一边是对优秀教师的需求,一边是大量有丰富经验的退休教师没有发挥余热的平台。为此,从2018年起,教育部相继启动实施了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2023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其中提出预计经过三年左右时间,银龄教师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银龄教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12万人左右。

最初得知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时,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退休副教授盛林就心动了:“对个人,可以换个地方看看别样风景;对受援学校,可以急其所需。年在奔七的我,如果还能做点儿什么,这就是最后的机会了。”后来,在参加银龄教师会议时,山东大学校领导强调,“银龄支教”是国家开发西部的配套举措,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这让她开始把“银龄支教”和“国家命运”关联起来,顿觉责任重大。

而在2021年真正支教支研喀什大学后,盛林对这种关联有了更实在的感觉。“其实受援地的学校很多校区都是新建的,具有后发优势,所以设备都是一步到位、紧跟时代的。”盛林体会到,支教地往往差的不是硬件,而是软实力。“现在国家那么重视西部经济发展,发展的后劲儿是要靠教育的,这也是我们银龄教师支教的意义所在,就是尽我们所能,响应国家号召,为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做点贡献。”

难忘对西部的情感与牵挂

对于山东大学退休教授马保华而言,去西部支教有着特殊的意义。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的马保华由学校组织去看电影,名字叫《冰山上的来客》,他被影片中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事迹深深感动,被祖国西域帕米尔高原雄伟的冰川雪山所震撼。加之当时全国优秀青年学生在“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纷纷奔赴边疆、建设边疆。此时,一颗小小的种子在马保华心里悄悄种下,他立志要刻苦学习,长大后像解放军和有志青年一样,去建设边疆、报效祖国。然而,因种种原因,这一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吃不上饭、饿肚子的日子,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是党和国家资助我读完了大学,并公派我去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学习。”马保华说,“应有携笔从戎志,青春无悔报国时,我绝不能忘本,要感恩祖国培养我,尽我所能,无愧于心。”

所以,在得知2021年喀什大学被列入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受援高校,而山东大学是对口支援高校之一的消息时,马保华激动不已,援疆支教那颗埋在他心中大半辈子的种子要发芽了。

刚开始,马保华的妻子并不同意他到喀什大学,一是他平时很少打理家务,连饭都不会做,妻子担心他孤身前去这么远的地方,照顾不好自己;二是外孙、外孙女还小,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但马保华说:“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将会抱憾终生。”在女儿的支持下,马保华的妻子最终同意了马保华的支教决定。2022年,马保华如愿来到了喀什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

与马保华相似的是,来自山东大学的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妇内心里同样怀着对祖国西部的情感与牵挂。

“我们喝过湟水河的水,和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胡和勤口中的湟水河,是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汇人黄河后,一路向东,最后在山东汇入大海。

20世纪50年代,吴钧和胡和勤的父母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分别从山东和浙江奔赴甘肃兰州,参与当地建设。吴钧和胡和勤都曾在甘肃兰州附近红古川的五七干校农场插过好几年队,在那里,他们喝的就是湟水河的水。

其实,从山大退休后,胡和勤教授夫妻曾应河西学院(位于甘肃张掖)邀请,一起受聘为河西学院的“祁连学者特聘教授”,一干就是三年,聘期结束后,两人本来准备好好歇一歇,吴钧教授也已经列好了两部学术专著的修订计划。但在得知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后,他们“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去”。于是在2021年。他们报名参加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并经过层层选拔,当年10月一起前往青海师范大学支教,分别任教于外国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黄河之尾的山东,来到黄河之源的青海支教,因为他们父辈的榜样,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对西部的情感与牵挂,正应了那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前进,从来不是因为后方没有惦念,只是前方更有需要。胡和勤常说,我们是舍小家顾大家。

教师生涯中,曾前往白俄罗斯、蒙吉、澳大利亚等地进行汉语教学和培训的盛林副教授还记得,最初决定去支教时,年迈的母亲出于各种担心并未同意,还像个小孩子一样跟自己“闹脾气”,给母亲倒杯茶也要被她“酸”:你不要给我端茶了,反正以后得靠我自己了。但在出发前的那个早上,她问母亲睡得怎么样?母亲却满脸阳光灿烂地对她表示自己睡得很好,又说:“如果国家有需要,你又能干得开心,你就去吧。你这个老兵,出征吧!”

《讲台老将,正当年》

关于银龄教师需要履行的职责,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答记者问时解释道,银龄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专业优势和经验优势,通过课程教学、教学指导、课题研究、团队建设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发展成长,带动提升受援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同时发挥在教育引导和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的优势作用,开展系列共育活动,培育时代新人。

而要在花甲、古稀之年面对新的上课环境、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方式,正如一位银龄教师所说,支教是一条需要勇气的希望之路。

困难,超出预料

在年长之际去适应新的环境,通常是银龄教师有所顾忌,更需要直面的第一个问题。

2021年,来自山东大学的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妇来到位于雪域高原青海省西宁市的青海师范大学支教。这里与他们所来自的山东济南有着2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尽管为了减轻高海拔对银龄教师身体的损害,学校把他们的课程集中安排在3个月里,但他们依然面临着高海拔带来的挑战。胡和勤的腿上由于高海拔的气候干燥起了大面积的红色皮疹,经常发痒夜不能寐。当地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联系当地最好的医生、拿药送温暖,使得他的病症慢慢缓解。

从西宁往西再行约三千公里,就是71岁的山东大学马保华教授所支教的喀什大学。尽管对于“喀什”这个遥远的祖国边陲地区充满兴趣,但是当地昼夜温差大、干燥、风沙大的自然条件,以及2个小时的时差,还是让初来此地的他吃了些苦头。因为对环境陌生,距离新学期开学不到一周时间,马保华不小心摔伤了右腿,青紫一片,疼痛难忍。最后,他还是忍着痛给学生们开了课,3月初的喀什还很冷,马保华却痛得额头上浸出了汗水。

“其实去之前对困难都会有预料”,马保华说,“但这些人还是说想做事、喜欢做这个事,所以还是会去。”

银龄教师仍是个“青春”群体

谈及在退休四年后重返教室,山大国际教育学院第一个参加“银龄计划”的退休教师盛林副教授说:“一开始会顾虑自己还能不能适应,没想到一进入课堂特有的氛围中,周身细胞就被激活了。”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生,更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比如,在进行国际中文教学时,为了贴合支教地喀什的地域特色,盛林会在备课时各处搜集当下生活中相关的语言材料,以预习和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同学,引导他们去用所学的语言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语言现象。

银龄教师对教学的用心、谈起学生眼里会发光的那种热情,正如一位受援学校青年教师的评价:“只要他站在讲台上,我们眼中的他根本不是60多岁的老人,而是一位满腹经纶、才思敏捷的青年才俊,他以自己的豪情壮志带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而教学之外,培育当地带不走的师资等工作同样繁重。“每天都很忙碌,但我想要是每天没事做,我也没有必要来这里了。”在喀什大学医学院对口支援基础医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马保华教授,承担着与古稀之龄不相符的工作量。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在教学、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在院内开展讲座和教研等活动,提出建设一流课程的意见,并将自己的教案设计和真实案例分享给大家;通过遴选与推荐,担任喀什大学本科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和喀什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校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评审和验收专家组成员等等。

马保华享受着这种忙碌,因为他觉得教育绝不是一场暴雨哗哗下过就没了痕迹,而应如细雨绵绵润物无声,所以他愿意付出时间。

而工作之外的银龄教师,在盛林眼中依然是个“青春”群体。健身房、体育场到处有着他们矫健的身影,去年12月,银龄教师还组队参加了喀什大学“扬帆起航新征程”的教职工文艺汇演,集体演唱了《祖国不会忘记》并被评为一等奖。她这样理解这群人,“其实,人到这个年龄就想开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活着的时候如果还能做点什么,就要把生命点燃”。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8月下旬,盛林将踏上第6个学期的银龄支教之旅。最初她和母亲口头约定:这是最后一次外派,完成任务之后就好好陪伴母亲。但是没想到这个任务一再延时。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妻今年9月也将开始在雪域高原青海师范大学西部支教的第四个年头儿。他们说,望着教室里学生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就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说到底,还是放不下,想做的事还没做完。”马保华教授总结道。就他而言,他在喀什做的事还没“结果”,如团队没有组建好,带的两个学生还没有上讲台,临床教学限于医院问题还没办成……想到这些,他笃定地说:“明年,明年如果他们招临床学生,我还得回去。”

只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在2024年1月山东大学组织的银龄教师支教经历分享会上,马保华教授谈到,其实最难熬的就是逢年过节,因为那个时候最想家、也最思念亲人。每逢这个时候,他就会到山东援疆喀什大学的工作基地坐一会儿,缓解一下思乡之情。回想到老伴儿怕他吃不惯这里的饭,曾背着一书包的馒头跨越万里来看他;他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却把家里照顾两个孙辈的责任留给了她一个人,马保华不禁眼圈泛红:“我有时想想,挺对不住她。”

在初心之外,银龄支教路上感受到的暖意给了他们面对这些不易的力量。吴钧、胡和勤记得经常会有当地的青年老师们来宿舍看望,上门求教。每逢教师节,学校领导都会上门慰问,嘘寒问暖。尽可能地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马保华则忘不了,在他70岁生日时,在离家的万里之外,当地的老师偷偷地给他准备了一个惊喜。还有在维吾尔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古尔邦节那天,他被医学院的一对维吾尔族青年教师夫妇邀请到家中做客,按照维吾尔族的礼仪,他受到了亲人到家般的待遇。此外,他们的身后还有像山大这样的“娘家”,给细心安排体检、机场送接,支教途中持续关切、指导。是教育部的政策以及来自各方的支持,才促成他们紧张忙碌而丰富多彩的支教生活。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银龄教师,马保华教授说:60岁,正当年。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文章发表于《老干部之家》2024年9月 第583期 )


【供稿单位:离退休处    作者:张楠 王平 张淼    摄影:《老干部之家》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贾富康 孙嘉路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