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是周向军为人、为学、为师的生动写照。30岁大学毕业,40岁晋升副教授,47岁晋升教授,周向军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40多年中,他谦逊乐享,引领学科建设,循循善诱,凸显育人本色,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骄人业绩。
周向军,山东大学二级教授、荣聘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十余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宝钢优秀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国家社会科学普及名家”“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山东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山东大学重大学术荣誉奖”“山东大学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曾任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理论工作专家咨询组成员,现任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等多个国家级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名誉院长。
勤恳精进,不断提升自我
周向军从小就十分勤奋,喜欢读书,在班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75年,他曾经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由于政策原因,最终没有被选上。但他始终牢记高中老师的嘱托:“不要放弃学习,哪怕是读报也行,总会有机会上学的。”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坚持每天学习读报,当时报纸上但凡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都会用黑体字标出,那些黑体字渐渐引起了周向军的注意。他坚持抄录,日积月累,竟然积累了厚厚的三大本。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周向军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理论学习交流发言时,他常常会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身边的人都为此赞叹。
1977年开始,我国恢复高考,周向军在工作之余努力读书,积极备考。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他如愿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自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哲学学习当中。1982年大学毕业时,他以年年校级三好学生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1985年,他跟随哲学系樊瑞平教授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于1988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暑期,受中、英、澳三国联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哲学讲习班的影响,周向军考虑再三,决定集中精力考博。于是,他辞去了哲学系副主任的职务,参加了山大科社专业的博士生考试,最终考上了胡瑾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于1998年顺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从山大的学生到山大的老师,再到山大马院的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路走来,周向军始终勤恳精进,扎扎实实做好学问。
深耕科研,追求精益求精
“不做科学研究的老师,不是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这是周向军一直坚持的观点。他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并紧密结合教学和学科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1999年,周向军开始担任马列部主任,在实际调研中,他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课程设置,不但和哲学系、经济学系、科社系的很多课程重复,而且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针对这一情况,他提出,要体现出本学科的特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增加“马克思主义学研究”课程。他将马克思主义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从客体和主体两个向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学研究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山大学派,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周向军认为要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既要有坚定的科学精神,又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脱离政治,当然,也不能光讲政治,还要讲出科学性,坚持用学术讲政治,讲出自己的见解。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周向军坚定地选择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方向。多年来,他的研究兴趣始终不减,一直把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一门科学来认真研究。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又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40余年来,周向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耕细作,积累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承担了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在《文史哲》《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以灯传灯,收获桃李芬芳
毕业留校任教以来,周向军在教学一线已经奋斗了40余年,先后为数以千计的本科生讲授《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多门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践行“为培养全国最优秀的本科生提供一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带领团队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建立专题式的教学体系,努力把思政课讲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担任院长后,事务繁忙,但是他始终坚持“我是院长,但我首先是老师,老师的天职是教学,作为院长更应该带头履行老师给本科生授课的职责”。为了提升同学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周向军采用专题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个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大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在很多人看来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被他讲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这样评价周向军的课程:“老师,我很喜欢您课堂上让学生讲课的方式,既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也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了知识。“我感觉到了学习马哲是相当有用的,甚至在宿舍中还跟同学用马哲知识辩论!”“老师讲课方法很独特,特别是让我们提问题,解决了一些令我困扰的问题。”在学校评教活动中,周向军多次获得98.58分、99.95分甚至是100分的好成绩。
对于周向军所带的研究生来说,最令人难忘的便是老师的“研究生指导笔记本”。这个笔记本上记录着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与哪个研究生交谈,上面详细地写着交谈的主题、谈话的内容、老师的建议、下一步的工作等,下次见面时,他会拿出笔记本,查看最近与学生交流情况的记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他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帮助学生们解决生活、学业和就业中的实际困难。他经常说:“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一定要互敬互爱,互帮互助。”正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让他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重和敬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周向军表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摆正心态和位置,要有一颗赤诚之心,不断提升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周向军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加强学术研究;教学方面,他倡导并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共同研讨,重视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随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作为荣聘教授,年逾七旬的周向军始终保持着为人师表的赤诚之心,坚持做课题、编著作、写文章,毫无保留地向年轻教师传授分享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教学与科研的宝贵经验,为学院研究生讲授多门专业课,用心培养自己目前所带的十几位硕士生和博士生,助力他们成长成才,继续在母校的沃土上挥洒奋斗热血,书写育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