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樊丽明校长在题为《努力做一流的研究者》的讲话中,希望同学们尽快完成从学生向研究者的转变,把潜心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学术卓越当成永恒追求。这一殷切嘱托,让憧憬成为“工程师”的柏成浩心中一动,决定投身科研。如今两年已过,站在校长奖答辩的舞台上,柏成浩用出色的科研成绩证明了自己的选择。科研之路漫漫,从一名跨专业的研究新手,到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旗下期刊邀请审稿,即使其中有过波折与失败,柏成浩依旧勇往直前,奋进求索。
柏成浩,土建与水利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师从薛翊国教授,研究方向为隧道及地下工程致灾因素分析与风险预警评估。攻读硕士期间,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撰写英文论文6篇,其中已发表SCI论文三篇,并且发表EI论文一篇;以第一或第二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3项,并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获山东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山东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仲冬已至,晴日仍好。温暖的日光绕过窗帘的遮挡,照映在千佛山校区的图书馆研讨室中。柏成浩正细细讲述着他在山大的求学经历,回忆着从科研中得到的乐趣与收获。
脚沾泥土 胸有成竹
柏成浩的研究方向为隧道及地下工程致灾因素分析与风险预警评估,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隧道医生”,即在隧道等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地球物理探测等技术手段,探明前方不良地质状况如岩爆、崩塌、变形、有害气体、突水突泥等,及时作出预警反馈,以推动工程顺利进行、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从本科学习建筑结构到硕士跨领域研究岩土工程,从熟悉的地上设计转为陌生的地下探索,对于柏成浩来说,机会与挑战并存。“在我看来,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岩土工程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我对此很感兴趣。”
本科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中心雄厚的专业实力深深吸引了柏成浩,成为他继续深造的向往之地。如愿以偿被录取为研究生后,柏成浩在入学之前就主动联系导师薛翊国教授,提出想要进行现场实践实习的想法,导师帮他联系了当时还在建设中的云南大临铁路项目。
为期两个月的实践,颠覆了柏成浩对该领域最初的认知,拉开了忙碌充实的研究生生涯的序幕。“我当时穿了一双日常的鞋子,从隧道出来后鞋子基本就‘报废’了,”柏成浩对自己第一次进入隧道时的情景印象深刻,“还有我戴的防尘口罩,出来之后根本看不清楚原来的颜色。”虽然对施工条件有心理预期,但真正处在崎岖不平、尘土飞扬的隧道环境之中,他不得不承认,其中的辛苦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图为柏成浩在施工现场)
作为一名称职的“隧道医生”,柏成浩需要借助称手的仪器,辅助他进行一系列“检查”、找寻潜在“病因”。完成这项工作,需要随身携带一个几十公斤重的检测设备。柏成浩每天都要带着它出现在施工现场,隧道深处车子无法进入,他只得提着沉甸甸的仪器小心翼翼地徒步前行。于柏成浩而言,这个仪器更像是自己的“亲密战友”,和他一起完成地质勘测任任务,揭开地下奥秘。
为了顺利在工期内完成任务,大临铁路项目采取连续施工的安排,柏成浩只能在工人师傅们交接班的休息间隙中进行隧道内的仪器操作,等待成为了他最常做的事情,有时等一个小时,有时则需要等上十几个小时。有一次,柏成浩前一天傍晚吃完饭,一直等到了次日凌晨五点才得以进入隧道操作仪器,工作完成后,已经是日上三竿。
尽管环境条件很差、数据收集困难重重,但柏成浩仍旧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次勘探与测试,从未有过退缩的想法。“因为我们的工作与现场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我们把工作做好,准确探明前方的不良地质,施工单位结合我们的反馈会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这对现场的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柏成浩说。
此后,柏成浩还积极参与到郑万铁路、引绰济辽工程、新成昆铁路、厦门海沧隧道等项目中,在许多省份留下了踏实严谨的工作身影,践行着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脚沾泥土”的科研精神。这为柏成浩后续撰写论文、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
三封邮件 坚定自信
“努力做一流的研究者”这句话,柏成浩自研究生入学初就一直铭记在心。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他总能发现其中的乐趣所在。当阅读前沿文献时,他会为获得知识、拓宽视野、发现问题而兴奋愉悦;在实验实践中,他会为突然迸发的灵感、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而斗志昂扬;在文章完成后,他会在修改意见中感受思维碰撞,在文章被期刊接收后欢欣鼓舞。
然而科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柏成浩的一篇研究论文一度投稿了十几次,被多个期刊拒绝。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调整心态,愈挫愈勇。“其实很多时候怕的不是别人的否定,怕的是你自己否定自己。我始终坚信我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在不断地被拒绝、修改论文、再次投稿的循环中,这篇论文最终被ASCE-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mechanics(JCR2区)期刊接受并发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十月份,柏成浩接到了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的一封邮件,邀请他成为该期刊的审稿人。得到顶级期刊的肯定与认可,柏成浩感到十分荣幸,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走科研之路的信心。
除了ASCE发送的邀请邮件之外,硕士阶段还有两封邮件令柏成浩印象深刻,对他有着重要意义。一封是柏成浩第一篇论文被领域的TOP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接收邮件。那是在科研生涯之始,还未完全决定走科研之路的柏成浩在导师薛翊国教授的鼓励与论文被国际期刊接收的鼓舞下一下子信心倍增。另一封是一位伊朗教授的合作意向邮件,这位教授在国际期刊看到柏成浩的论文之后对他的研究很感兴趣,随后向他提出了学术上的合作申请。对于一位硕士研究生来说,能收到来自教授的学术合作邀请,令柏成浩无比兴奋,“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左一为柏成浩)
在长期的科研与实践中,柏成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首先是进行基础性工作,比如大量阅读专业论文并进行总结,找寻该领域需要提高或者深入钻研的地方。除此之外,论文的逻辑性也至关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深入、提出的方法与运用再到结果分析及总结,都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阅读总结与逻辑思维,正是柏成浩科研的“双翼”,助他在学术的天空上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长期规划 合作共进
回想校长奖答辩的那一天,许多细节都令柏成浩记忆犹新。当时他的答辩顺序比较靠后,漫长的等待让他的心情一直处在紧张焦灼的状态,甚至驱散了未吃早餐的饥饿感。他一次次练习着答辩,希望呈现出最好的自己。他想到了老师提到的“学术自信”,想到了同门和朋友们的支持鼓励,心态平和了不少。答辩中,柏成浩将自己在隧道和地下工程的探索和收获娓娓道来,面对现场评委抛出的犀利问题,他从容地一一作答。“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话音一落,柏成浩如释重负。当天下午,校长奖人员名单公布,看到自己的名字,柏成浩十分开心,第一时间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了这个消息。
研究生期间,老师与同学的帮助对柏成浩而言非常重要。每当他在学术上遇到困难、迷茫无助时,导师薛翊国教授都会及时与他沟通,给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心得与建议,令他获益匪浅。此外,实验室小组同学间良好的学术氛围给了柏成浩莫大的支持与动力。在他看来,科研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小组的团结合作。室友兼小组伙伴2018级硕士研究生刘洋说:“柏成浩不是一个埋头苦学的人,他乐于向大家请教,也乐于和大家分享知识,在交流中取得共同进步。”
(左一为柏成浩,中间为导师薛翊国教授)
出色的科研成绩离不开柏成浩对时间的管理与规划。“好多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其实我觉得可能因为这个计划设立得太琐碎、细致了。”在柏成浩的时间表上,看不到类似“7:00-7:30起床”“8:00-10:00阅读论文”等具体时段和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周计划和主要任务。只要保证在一周的时间内弹性地完成既定计划,其他的时间就可以提前进行下周工作或者安排其他事情。柏成浩还说:“一定要尽早确定目标并进行长期规划。”
获得校长奖学金,柏成浩认为“自己运气好”,能够在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和岩土与结构工程中心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师从薛翊国教授,能够遇到如此融洽的研究小组伙伴,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内做一些小小的事情”。于他而言,做一名一流的研究者就是毕生理想,研究生只是学术起点,未来,他会继续脚踏实地,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