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校奖得主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校长奖、学术之星奖获得者苏林萍:以报国为吾道,以科研为己路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3日 09:56  点击次数:

道,于他人而言,是道路,对苏林萍来说,是他的研究方向,更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以己之所学,为国家所用。

苏林萍齐鲁交通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姚占勇教授和梁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道路智慧监测与评估预警。面向发达国家在沥青路面监测领域的技术封锁,以道路工程和材料学科交叉视角创新研发出高灵敏路用机敏传感器及智慧监测系统,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济青中线济潍高速、青兰高速等多条国家重点道路工程,引领智能道路监测技术发展,为我国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山大智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EEE Sensors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国际专利3项。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大学校长奖、学术之星奖、优秀学术成果奖、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一条不改的道路:立志科研,初心不变

苏林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道路智慧监测与评估预警。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所谓“智慧”,能够主动感知路面是必要的前提,而复杂工作环境和多源的影响因素使道路内部的力学响应监测缺乏可靠、耐久、精准的监测元件,也就是缺少“传感器”,这为我国的道路监测朝智慧化方向发展带来了挑战。苏林萍和团队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要利用一种新型的材料——复合机敏材料,来研发一种能够适应路面的恶劣环境条件并且拥有良好感知能力的传感技术。目前,团队研发的高性能路用机敏传感元件已成功应用于多条国家重点道路工程,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落地,有效推动了我国道路智能化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苏林萍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国家对道路监测元件需求量大,但国内技术并不成熟,非常依赖进口,这成为我国道路监测进程向前推进的一大难关。新型传感技术的自主研发应用,一方面能够把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摆脱对进口传感器的依赖,实现道路监测“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智慧道路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推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后,苏林萍立志继续从事智慧道路方向的科研工作,在研二时申请了硕博连读,希望用更长的时间投身相关研究之中,为国家智慧交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两种重要的品质:勤奋为上,乐观前行

谈到做科研需要的品质,苏林萍提到的第一点是努力。“一个人的履历不是一件事或者一项成果就可以堆起来的,所有的成果都需要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在苏林萍看来,时间的大量投入是努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读研期间,苏林萍每次都卡着宿舍关门的时间回去,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研究。“任何一项成果,不仅是天赋的体现,也是努力的结果,”苏林萍笑着说道,“每天多学十分钟看起来没什么,但长时间push自己,让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苏林萍还给出经验——要培养多线程工作的能力,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与科研之外,苏林萍也会给自己一定的时间休息。在美国公派联培期间,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放松方式——学习一天后抬头看夜空,找星座。在他看来,“除科研之外的生活都是放松的方式”,从骑单车、唱歌,到弹吉他、打篮球,苏林萍的兴趣爱好广泛,让“生活”以动词的形态存在。

积极乐观是做科研离不开的另一种品质。做科研遇到困难和失败是常态,苏林萍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经历是与团队的一次室内物理模型实验。产品研发出来后,团队通过模拟现场的恶劣环境来测试传感器的成活率,但测试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工程的进度早已规划好,正在不断推进,传感器的成活率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苏林萍备受打击。这时,他想起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天赋和能力只能决定你的速度,积极乐观的心态却能够决定你能不能做下来这件事”,这句话给了苏林萍很大的启发。他与团队一遍遍修改方案,又一次次失败。在不停改方案调配方的过程中,他与团队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全新的封装方案,改善了传感器的封装材料、封装体系和封装工艺。这一方案在经过几十次模型验证后,终于取得了成功,后续在工程上也得到了真正的应用和验证。再回看当时的瓶颈,苏林萍既感慨又释然,“关关难过关关过”,曾经的困难也变成了科研路上走过的风景。

苏林萍坚信,“没有一滴流过的汗水会白费”,经历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于自己。从初入学的迷茫,到如今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参加联合培养,站在领域前沿眺望发展方向;从一次次实验失败,到发表多篇权威期刊学术论文,成功研发并应用高灵敏路用机敏传感器……苏林萍经受过挫折与失败,也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他不骄不躁,谦虚奋进,积极前行,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顺境与逆境:“顺境和逆境都能够磨练人,但是长时间的困境和长时间的逆境都不利于人成长。”

两位优秀的导师:良师引路,团队作伴

苏林萍师从姚占勇教授和梁明研究员,两位导师如灯塔,给了他许多指引与启发。姚占勇教授是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对团队研究方向进行总体把控。长年深入工程一线使姚占勇教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常会在日常开会的时候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当时可能理解不了,但到了工程现场,真正看到问题的时候,就能明白姚老师的指导和告诫了。”苏林萍回忆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姚占勇教授鼓励学生们“从工程一线最要紧的问题出发,满足一线最核心的需求,不要追求一些所谓的‘成果’,搞一些花里胡哨的研究”。“科研没有捷径”,这是姚占勇教授最常嘱咐学生的话,他的许多经验与指导让苏林萍终生受益。梁明老师比较年轻,既是苏林萍的良师,也是益友,是苏林萍工作和学习的榜样之一。他教会苏林萍,如何在科研与生活中找到平衡,如何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关怀他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对苏林萍人格的养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做科研除了良师的指导以外,也离不开团队协作。在整个研究生阶段,团队给了苏林萍很大的支持——他们会在工程现场为了同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在济青中线济维高速抢工期施工时,苏林萍与同门常常全天候工作,这种相互扶持、同甘共苦的经历加深了团队的感情,让苏林萍“收获了一生的财富”。

“有航道的人,再渺小也不会迷途”,苏林萍的研究都与“道路”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在科研的道路上明晰了人生的方向和道路,也坚定了做人的“大道”。他以报国为道,以科研为路,大胆走出舒适圈,探索好奇心所在,以理想与热情为旗帜,用努力与乐观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一直前进着。

【供稿单位:宣传部 研究生院、研工部    作者:武立冉 程思雯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苗立群 张丹丹 林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