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师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矫雅楠:一人参赛,两人上场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14日 21:13  点击次数:

夏天到了,天总是亮得很早。国际教育学院的矫雅楠老师踏着晨曦来到学校。虽怀胎九月即将生产,她的步伐仍旧轻快活泼。她站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们中间,与他们一同拍摄毕业照,留下最美好的青春回忆。夏季的阳光明媚又刺眼,万事万物都在这个季节全力以赴地成长绽放,矫雅楠带着肚子里的宝宝经历了六个月的漫长赛程,终于在这个夏天,斩获了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文科组一等奖。

矫雅楠,女,讲师,博士。2003-2008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及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和教育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对外汉语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语言与文化传播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理论、语言与文化传播、孔子学院建设。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比赛”

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省内规格最高、影响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高校教师教学赛事,是教师教学荣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参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实际应用能力要求极高。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矫雅楠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这场比赛。从校赛到省赛,从初赛、复赛再到决赛,她一路披荆斩棘摘下桂冠。

根据比赛要求,参赛教师要在报名前完成20个学时参赛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相应教学节段的PPT,设计的教学环节要形成文字,并录制一节课讲课视频;在比赛的课堂教学环节,要从20个教学节段中随机抽取一个进行展示。备赛过程耗时长、工作量大,但矫雅楠印象最深的不是期间面临的压力与困难,而是身边那些与她一同备战的人:“你会感觉到别人的这种执着和热情,或者对教学的激情,特别特别有感染力。我作为一个有参赛机会的老师,就觉得不能辜负其他老师的期望。”

矫雅楠回忆,刚刚比完校赛,学校就邀请了去年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的几位获奖者给他们作专题讲座;在她进入复赛后,学校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又多次组织专家团队来给参赛选手“磨课”。教促中心的老师们全程陪同选手参赛,悉心提示各种比赛细节,全力做好保障工作。考虑到她怀孕的情况,国际教育学院为她减轻了课程和行政上的工作负担,全力支持她备赛,学院领导还专程和学校比赛组织单位沟通,叮咛照顾她的身体情况,带着她一起磨课,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心。矫雅楠说:“他们真的是在全心全意为我们这些参赛选手服务。”

初赛前的那一段时间,由于怀孕抵抗力下降,加上备赛着实辛苦,患重感冒的矫雅楠不得不哑着嗓子去录比赛视频,学生们却十分配合她的授课。“录完交上去成绩也不错,便顺利地进入复赛了。”她说。每次院里的老师见到她都会关切地询问:“比赛准备得怎么样了?会不会很辛苦?”每次问起备赛进度,都不忘叮嘱她要保重身体。校内外的指导专家在听完试讲后,都细心提醒她:“先坐下歇一会儿。”一起备赛的老师们考察比赛场地,事无巨细地替她关注:“地板滑不滑?讲台空间大不大?台阶上下会不会有危险?”比赛前,她收到了学院党委书记徐关众的短信:“雅楠加油!期待好消息!身体第一,比赛第二!”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矫雅楠由衷地感慨:“其他人如此多的关怀、支持与帮助,真的给了我太大的鼓励和温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文化”“传播”是三个互相独立又紧密相关的词,而矫雅楠的学习经历以及后来的研究方向便与这三个词有关。

本科阶段的矫雅楠出于对传播的兴趣主修了新闻专业,热衷于分享信息的她总在研究怎么通过自己的表达,把一件事情更好地告诉别人。保研时选择对外汉语为第二专业之后,她的兴趣点慢慢地转移到了语言上来,因为“语言具有两面性,它既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又是我们文化的载体”。

矫雅楠曾赴泰国曼谷的中学以及法国布列塔尼孔子学院任教,负责讲授各级别汉语课程、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和本土汉语师资培训等课程。她觉得文化的传播也是信息的共享,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当桃花源与世隔绝没有信息流通的时候,就会缺少变化和联系,就会百年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是武陵人的偶然进入,给他们带来了信息,桃花源人才会“皆叹惋”。现在虽不同于古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世界连成“地球村”,但在国外总有一些“桃花源”等待着来自中国的“武陵人”去向他们传播中国文化。

依托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孔子学院以“走出去”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空间,像矫雅楠一样的公派汉语教师能够在这里身体力行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展示当代中国发展,搭建中外相互了解交流的桥梁。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是她过去在泰国和法国的孔子学院所努力做的事情。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以后也可以沉下心来钻研中国文化,慢慢地成长为一个个文化传播的“民间使者”,正如习近平主席给意大利孔子课堂学生回信中的寄语那样,“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矫雅楠曾在一篇文章中记下自己的思考:“当我们自然生长在一种文化土壤中时,常常疏于考虑它给予我们的深厚滋养和丰富内涵。幸运的是,我从事了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这项事业,让我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化多样的思想和隐秘的美感。与世界上更多的人分享汉语的美好,既是工作赋予我的职责,也是我内心由衷流淌的天性。”

矫雅楠(右一下)与孔子学院学生在一起

“粉丝式的老师”

说起成为老师的初衷,矫雅楠觉得对她来说,站在讲台上和学生讲汉语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当他们能够把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来学习,还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时候,就会特别有成就感。”

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崔路也说:“矫老师年纪虽然不大,但却是个教学的老手,她会特别细心地引领我们自上而下地去了解一个新学科,就像是打团有‘大佬’带一样,每次上课都特别舒坦。”

虽深受学生喜爱,但矫雅楠自称自己是一个“粉丝式的老师”。看到本科生写的课堂论文,她会非常佩服现在孩子们灵活的思维和想法,会与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当她在朋友圈看到毕业的学生现在在大使馆或者一些国际机构,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再回想他们从前在课堂上文静内敛的样子,她都会感动于学生这些成长变化,打心底地为他们骄傲。提起印象深刻的学生,她会眉飞色舞地描述他们的优秀之处,俨然一副小粉丝的模样,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言语间都是满满的自豪。

矫雅楠说,学生和偶像很像,都是“给人梦想的人”。看着他们一点一滴地成长,变得越来越好,矫雅楠会觉得就像自己梦想成真一样,情不自禁地为他们开心。

“一个好奇又包容的人”

不知是她的专业造就了她的性格,还是她的性格促使她选择了这个专业,矫雅楠定义自己:“是一个好奇又包容的人。”

她特别喜欢从各方面了解其他学科,了解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她当初决定参加青教赛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与各个学科优秀教师增进了解的机会。她说:“回顾这半年的参赛历程,我的变化与成长要比腹中的孩子多得多。”

人的思维总有局限性,而好奇的矫雅楠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找机会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去拥抱更大的世界。不论是学科间的交流,还是文化的碰撞,矫雅楠总是好奇地去了解和探究,即便与自己当下的观念不同,她也尝试着去理解和接受。

她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质,每种文化也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就像她在法国过圣诞节时曾被法国南方家庭和北方家庭的孩子邀请做客一样,北方比较传统,南方比较轻松,生活方式或许有所不同,但是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多样性,让人觉得开阔眼界、耳目一新。

这种包容的心态放到在教学和科研上,让她感到教学而科研并非对立的两者,而是统一的。她在山大日记中写道:“在这备赛的半年间,它们似乎又回到了一体两面,相互协调的状态:在对经典教材的反复研读中,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对专业前沿的持续关注中,我对研究课题有了一些新思路、新想法。在将科研成果反哺到教学中时,学生的反馈推进了我对专业发展的思考……”好奇心让她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而包容的心态使这些五颜六色的知识都能为她所用。

对于矫雅楠来说,最好的解压方式就是跑马拉松。她第一次在法国跑半马时,学生第二天在当地报纸上看到她取得的成绩还挺靠前,兴高采烈地来告诉她;后来她在假期抽空去希腊,在马拉松的发源地跑了全马。她说要是这次生完宝宝身体允许的话,作为青岛人还想再去跑一次青马。

矫雅楠平时的事情很多,尤其在青教赛期间,她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还要顾家庭、陪孩子,以及照顾好腹中的宝宝。我们认为,能够做好多件事情的人必然效率很高,但矫雅楠却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高效的人,自己做事情胜在一心一意。不论备赛、跑步还是陪伴孩子,她都认真且专注。就拿陪伴孩子来说,陪伴不是边玩手机或者边做其他事的时候敷衍地回答孩子的话语,而是坐下来面对面地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是在乎他的。

没什么高效率的诀窍,有的只是认真做好眼下每一件事的专注——就像42.195公里的马拉松一样,心无杂念地跑好脚下的每一步,就是诀窍。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刀彦月    摄影:宋烨 资料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