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老师,培养学生是最基本的职责,不管我自己过得怎么样,把学生教好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一线奋斗了十八年的刘保东已经很久没有给自己放过假了。从前是做项目,现在是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指导并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
刘保东,1989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先后在山东大学环境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工作。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大学生“系统分析与软件设计”创新平台负责人,青岛校区公共教学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应用与数学学会数学模型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赛区专家组组长。多次获省级、国家级等教学成果奖,并于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中,获得“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两易其身,三度跨界:“我一直没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刘保东前后在三个学院学习工作。
1989年从数学学院硕士毕业后,他就留在了当时刚成立不久的环境科学中心,“我在环境学院呆了十年,十年里一直在做课题,跑项目。课堂去得不多,工地倒是去得不少。”
当时的环境学院承担了山东省环保厅的一些重大专项,作为政策支撑的项目更是需要认真对待,不管是水容量测算还是环境空气容量控制与规划,每一个课题都需要实地测算。在这十年中,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刘保东一直奔波忙碌于企业、项目、监测、工地间,而他自己却对这种生活深感厌倦。
“作为一个大学人,如果跟学术走得越来越远,不仅会使他筋疲力尽,更会让他寝食难安。”每天游走于各种项目之间,刘保东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已经很多年没有静下心来钻研学术了。在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刘保东选择回到数学学院,做回一名学生,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此后,出于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当时院系合并的状况,刘保东最终又回到了数学学院的怀抱,担任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一职。他与数学建模不解的情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000年,刘保东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山东大学数学建模创新教育发展的重担,“那时的我就像冒冒失失的堂•吉诃德一般,没有经验也没有准备,只凭长矛头盔,就义无反顾地做了起来。”而这充满艰辛的旅途,他一走就是十八年。现如今,他已成为计算机科学院的一名教师,对数学建模的钻研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对于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三次转变,刘保东始终认为,这其中没有跨度。“总的来说,我都是在玩数学,是拿着数学去适应这个学科的特点,所以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一个对数学有着深沉热爱的人,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发现数学的魅力,尽管他两易其身,却始终能在自己的领域找到数学的踪迹,的确,从教三十年,刘保东一直没变。
成果一流,奉献一流:“要做就做到极致”
刘保东出身“教书世家”,他的父母是中国第一代师范毕业生,祖父也是私塾先生。老一辈在建国初期就在农村教书,饭都吃不上的时候,却对教书这件事丝毫不敢懈怠。两代人的选择让“教师”成为这个家庭里认可度最高的职业。
“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是把心思放在教学和培养学生上。把学生带好才是最根本的事情。”自从接管了数学建模创新实践教学与竞赛培训工作,刘保东生活的重心就全放在了这上面。刚接手时,山大在数学建模竞赛领域的成绩并不好,甚至比不上其他省属高校。面对着一群懵懂的学生,“最残酷的事情就是,有时候拿到赛题老师也不明白如何下手,你说这让我们怎么教!”
刘保东迎难而上,放下了手中所有的工作,专心钻研数学建模系列的问题。首先调整师资团队,选择了一批有活力有热情的年轻老师,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重构教学内容。他只想掌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竞赛能力。
当被问到这一过程有多难的时候,刘保东只是说:“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而我的性格,要做就做到极致。”不管过程有多艰辛,他只追求结果的极致。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刚接手时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空手而归,到现在10个全国奖项全拿,刘保东可以说是在这一个领域做到了极致。“我能带学生在这个领域做到第一流。我就想,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在自己领域做到全国一流,那么山大就是一流。”
从2001年指导并带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刘保东的一年是这样过的:
平时上课,指导学生写作论文;
五一假期指导学生数据挖掘挑战赛、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整个暑假用来培训参加竞赛的学生;
9月份全国赛开始,结束后是各种评审、颁奖、研究研讨会议;
10月份开始为大约春节期间的美国赛作准备,美国赛一连四天,结束后也就该过年了;
新学期开始,这个流程再走一遍……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十八年就这么走过来了。
“我觉得挺亏欠家人的,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更是要做到最好,给他们一个交代。”刘保东用成绩去偿还对家人的亏欠,工作最大的动力就是能让父母觉得自己是个有出息的儿子。
思维碰撞,针对性强:“我从不选拔学生”
三个学院的经历让刘保东在教学中体会到了三种思维:数学的逻辑思维,计算机的发散思维,工科的可行性思维。在接触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不同学科的思维差异。“我跟数学人讲洞察力,即这是个什么问题;跟工科人讲这是个什么数学,该怎么去描述;跟计算机人讲这个数学该怎么算,算法是什么。”不同的教学思维让刘保东能够很快地融入到学生中去,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听懂的语言正是他最擅长的事情。
他也曾遇到过事业的瓶颈,袁益让先生、孙讷正先生……老师们教会他的就是坚持做好,不要放弃。“你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只要做下去就是很了不起的。但是既然做了,就好好做,绝对不会埋没你。”老师的鼓励也是刘保东前进的动力,他将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一颗未经打磨的璞玉,时刻关注这学生的成长,尽可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切有利条件。他的教学,没有什么硬性要求,只是慢慢引导学生思考,带领他们一步一步地前进。
“在我心里,所有的学生都像是我的孩子。老师就应当心中装下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要求,对每一个学生给出恰当的指导。”就拿数学建模竞赛来讲,刘保东选拔学生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只要学生想做,他就尽可能多地提供有利条件。
“刘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他给了我一个机会,没有刘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是曾经的“学渣”成生辉对刘保东的评价。“我大一大二的成绩很差,要不是遇到刘老师我可能都毕不了业。”成生辉是大三开始学习数学建模的,刘保东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他的眼中,刘保东是一个会因材施教的老师,他从不以成绩来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着想。
而如今,成生辉也成了一名老师,在香港大学带领学生们做项目,他选拔学生的标准与刘老师相同。只要学生喜欢做,有踏实肯干的态度,有勇往直前的冲劲,就可以来做,他也永远欢迎所有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
一个好老师,影响的不止是一代人。
“其实我也没有做很多事情,只是从不感兴趣的事情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既然我花时间做了,就一定是要一点回报的。”不管做什么,刘保东总会给自己定个目标,超越昨天的自己。
三度跨界,两易其身,只为一件事——做一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