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师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蔡地:在试错中不断前进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1日 08:02  点击次数:

2017年9月,蔡地撰写的管理案例《从“淘宝小店”到“生态运营商”:韩都衣舍商业模式的进化之路》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这是中国管理案例的最高奖项,也是蔡地撰写的第一篇管理案例。问起参赛初衷,蔡地的回答竟是“好玩”,认为这“可以满足我对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结合的诉求,教学和科研结合的诉求”。

蔡地,管理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险投资、家族企业与技术创新。先后在《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经济评论》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多项。

一切源于好奇心

谈起对科研道路的选择,蔡地表示自己没有太多的深谋远虑,更多的是追随想要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很享受在科研中发现不同乐趣的过程,对未知的求证让我觉得很好玩。”一处处新鲜的领域、一个个新颖的观点,吸引着他沉浸在“好玩”的科研世界里。

做科研遇到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在所难免。当屡次得不出预期结论时,蔡地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过后悔,有过动摇,“摇摆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能不能战胜摇摆就是最终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直支撑他的,其实就是一份对科研的热爱以及对好奇心的满足欲。他说:“科研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差。”在曲折中前进,这是他对自己科研路途的最好描述。

樊丽明校长不止一次说过,“扎根齐鲁大地,服务山东就是服务全国。”蔡地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在危机意识比较强的他看来,梳理总结山东优秀企业的案例,是山东老师尤其是山大老师的责任。蔡地喜欢自己写教学案例,认为在写案例的过程中,能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与更多企业家交流,进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他也期待有朝一日,“我在课堂上用到的管理案例,都是我自己写的。”

蔡地一直好奇,在互联网基因、服装基因并不强大的济南是如何诞生互联网和服装结合的快时尚产业集团的,他抓住时机深入了解了位于济南的中国最大互联网品牌生态运营集团之一——韩都衣舍电商集团,与公司负责人多次座谈,其中创始人赵迎光的一句话“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深深印在了蔡地的脑海中。正是因为打破了传统文化对思维的限制,真正理解了互联网精神,韩都衣舍才得以在济南做大做强。怀着对韩都衣舍的好奇与欣赏,蔡地最终用讲故事的方式把相关的管理学知识、商业模式及前沿趋势等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最终成功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同样出于好奇心,蔡地很关注普通人物逆袭的故事。很多成功人士的逆袭之路离不开就业或创业,正因为如此,蔡地的研究方向围绕着就业创业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以及创新创业展开。“在创新创业领域,‘大学生’只是被人们贴上的标签,就创业而言,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适不适合创业。”蔡地目前正在做教育部一个创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研究方向就是分析怎样的人更适合创业。他反对心灵鸡汤和夸张的人物传记,欣赏既具备吃苦精神又不缺能力的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一个人只要具备创业能力和创业资源,那就可以尝试创业。”

教学、科研、实践,这三者在蔡地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他希望自己能做到三者的高度统一。企业实践是管理类老师必须有的一种经历,蔡地曾在几家公司担任人力资源管理顾问,“管理学科实践性强,学生本身没有实践经历,如果老师也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两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是纸上谈兵。”公司实践不仅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运用,还会激发很多科研想法,蔡地觉得,只有在观察足够多的企业现象之后,才能发现真正有实践性的科研成果。

以最小的代价快速试错

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蔡地很有敢于尝试的魄力。他认为,“在做取舍时,不应该用排除法,而应该用试错法。”

在他看来,排除法本身就是一种投机,是在不知道正确答案时的被动选择,但其实试错法才是寻找最终答案的最佳方式。“试错法承认每一种可能,不否定任何一种选择,它鼓励人不断尝试,在尝试过程中找出错误,在犯错的过程中成长,最后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蔡地自己的学习经历,正是“试错法”的真实实践。2002年高考结束,他追逐当时热门,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但大学期间,他发现所在专业带来的愉悦感并不强烈,同时在自身视野、知识面拓展以后,他认识到了管理学更为深刻的内涵,加上在校期间参与管理学生社团的经历,作出了跨专业考研的决定,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读研。跨专业考研并不轻松,但对蔡地而言似乎是小菜一碟,他“玩着玩着就考过了”。或许,正是因为有着真正的喜欢与热爱,才成就了考试的一身轻松。

一番尝试之后,蔡地放弃了四年所学的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转而选择管理学。“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要多尝试,不要轻易否认你没有尝试过的东西。”当然,他也强调,“尝试过程中要做到全身心投入”。做任何事,只有全身心投入才有意义。若是不投入,刚尝试就想放弃,就算花费再多时间也只能是碌碌无为,白费功夫。“若试错了,就去改。”这是蔡地一直鼓励学生去做的。

富有特色的“三有”课堂

在课堂上,蔡地提出了“三有”原则,即有用、有动、有趣。

他主张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给学生提供便于理解的场景促进其理解、应用,而不是只停留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层面。在讲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他会引导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让学生假设自己在校园里开了一家咖啡店,让其决定该怎样招聘员工、怎样选拔店长、怎样制定工资等等,以此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较难的是转变学生的被动思维,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主动思考,增强课堂体验。”蔡地很重视与学生互动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分组课堂”是他去年在教授《组织行为学》时开始进行的尝试。按照学生姓氏字母安排小组座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任务,让学生立足集体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他发现,此举确实增强了大家的上课体验,也由此更坚定了“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理念。

蔡地也很注意“有趣”授课。他会给学生放映各类有意思的视频,也会在“电梯实验”视频引发学生哄堂大笑之后,让大家分析“为什么人们的行为会受毫无关系的陌生人的影响”。“笑完之后有收获”,这是他对“有趣”的备注和要求。

此次接受采访,蔡地很重要一个想法就是传播“重视成绩但更要注重成长”的教育理念,希望学生回归上学的本质,正视成绩但不唯高分论,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他一遍遍跟记者强调,学生不应该为了成绩而“活”,不要做只知道低头学习或者埋头打游戏的“无趣”人,“大学生应该有成长的诉求,这种诉求建立在与自己的比较中”。他很看中大学生关注自身成长这一能力,希望学生定期关注自己的各种能力是否在进步,同时应避免“伪成长”陷阱,“认为花费了时间、精力自己就成长了,这种错误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对年轻人而言,正因为未来的路还长,“低头走路”的同时更需要“抬头看天”。蔡地说:“要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薛书新 戴思琦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