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17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山东大学对一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了集中表彰。众多学术大咖,或者是青年学者,于这次表彰大会上领取了自己身为教师的无上荣誉。这份荣誉象征着的,是他们实打实的教育成果与科研实践,是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和地位,同时也彰显着他们的师心、师德、师魂。他们之中,有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也有学生们评出的“我最喜爱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近期,山大视点网站记者将陆续采访部分受到表彰的教师,与他们聊走上讲台的不同经历,教学科研中的点滴感悟,以及何为优秀教师。
马文,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临床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神经语言学与语言障碍研究实验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两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持、参与省部级等其他项目十余项。曾于2004年、2008年获破格提升为副教授、教授。2017年,马文获评山东大学优秀教师。
藏在白发里的勤勉岁月
马文的研究领域为语用学、会话分析、神经语言学等,将语言学与医学进行交叉融合,譬如用语言学研究脑神经系统疾病、语言障碍类疾病等,并将语言学研究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这样的研究方向非常新颖,对此马文难掩自豪之情,“咱们山大这支团队绝对算开拓的主力军”。“就想让自己的研究接地气,真正服务社会,解决实际问题”,马文一边说一边从桌上翻开一本由他指导的厚厚的博士论文,大量英文段落和会话分析中的专用符号成了一段段真实对话的记录载体。
这个记录必须要正确、全面,甚至包含细微的语音语调及非语言特征,除了语言学知识,完整全面的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为此,马文2006年赴英国约克大学社会学系会话分析方向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又在山东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方向完成博士后研究,201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神经心理实验室神经语言学方向做访问学者。持续不断的学习给马文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国际化视野的提升。“你不光要跟我学”,这是马文在哈佛做访问学者时导师David Caplan教授对他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给马文印象很深,于是他不光自己走出本专业、走出国门,还积极推动哈佛大学、约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学院交流,相互输送、培养人才。这使得由他推动成立、专门进行医学-语言学跨专业研究的山东大学临床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心,逐渐成为学术枢纽地与创新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
与此同时,马文组建了一支学科背景丰富的科研团队。除语言学外,还有不少成员分布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其他专业。为了让团队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他积极推动与医院的合作,合作名单中不乏美国麻省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实力雄厚的国内外著名医疗机构。提升团队专业度和社会认可度,在马文看来非常重要,所以纵使有医院顾虑这种基于语言学的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法太新颖而怀疑它的作用,马文的团队依然不懈地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其有效性,从而带领团队通过踏实努力,一步步成长壮大。
数十余年如一日,马文主动提升,勤勉学习,2004年刚到山大执教便被破格评聘为副教授,又用短短四年以至少双倍的科研成果从副教授破格提拔为教授。“我挺勤奋的”,回想起当时那段特别的奋斗经历,马文淡淡地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背后的努力与付出,加上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忙碌成了马文的工作常态。“任务确实多,熬夜很常见”,一边说,他一边摸着自己斑白的头发笑了起来,“要不然怎么长这么多白头发呢?”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马文出生于教师家庭,他的父母、兄嫂均是老师,这也直接影响了他自己后来成为一名教师。“喜欢学校这种氛围,喜欢与学生待在一起”的马文,自1998年登上讲台,至今执教已19年。“至于这么多年自己的变化嘛”,马文沉思了一会儿,“可能是看到一代代的学生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我作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强了。”
教学是马文承担的一项主要工作,目前他从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教学与指导工作,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不同年级的学生,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的”,谈到这个,马文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仔细解释起来。在本科生课堂上,除了传授课本知识,马文常常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
之前,他担任过学院本科生班的班主任,所以很了解本科生心中的迷茫,“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读研还是工作”,为此他特意开辟了“一对一”沟通渠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帮他们排忧解难。“没有次数限制,想来就来”,随意又爽快,“尽力帮学生树立一个大的人生规划,在我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常常是学生们无措地叩开马文办公室的门,目标明确后又释然地离去。
对于硕士,马文主张“当博士生来培养”,并用古语“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作解。据2016级硕士研究生李缘说,自己老师平时布置的任务相对比较多,当然也就提供了更多参与高层次科研、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对此学生们不但很少抱怨,反而非常感谢这“甜蜜的负担”。马文与学生间的交流“不是一般的多”,这种交流更多体现在对学生研究方向的启发上。在每星期例行的研讨会上,他会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给予学生们灵感,层层引导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而深入下去开展研究。这种方向的点拨和引导,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
回顾多年教学经历,他感慨,“就是热爱学生,这种意识应该深深印刻在每个老师的脑海里。”热爱二字,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他和学生的相处中。“我把学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这是马文与记者对话中一句感情很浓的话。
今年教师节,学生们将一棵柠檬树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老师,马文开心不已,把它摆在了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回忆起与学生相处的点滴,马文很是平静,“我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办公室里,那棵柠檬树金黄如暖阳的果实掩映在绿叶间,默默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一如马文对学生的影响,默默关怀,低调却丰盈。
坚忍不拔,谦逊前行
在旁人看来,马文身兼数职,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但他总是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当提起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挫折,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这很正常,人就是在挑战中超越自我的”“疲惫的时刻也有,但总能克服”。采访中,马文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其中的“坚忍不拔”四字,早已内化为马文工作与治学的准则。正因为内心澄明、目标坚定,马文一个个重量级科研成果的相继涌现也就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了。
马文的爱人曾要求他不能把工作带回家,希望他多些休息和陪伴家人的闲暇,“但最后总是她妥协,真的很感谢她的支持”。想起平日生活的点滴,马文的嘴角不自觉上扬,目光静静落在了电脑旁的相框上——那是他两个孩子的合影。“一个男子汉一个小公主,可是我没办法长时间陪伴在他们身边。”在马文时间的天平两端,分别是家人和学生,他总会向后者倾斜。
身为国内语言学与医学跨学科研究的领军者以及应用会话分析领域的开拓者,马文身上不乏有分量的荣誉和职位。与该方向有关的国际众多知名机构,或多或少都和他有所关联,但马文总是说:“我做得还不够”。在得知自己获评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后,马文很意外,也很惊喜,反复说自己只是众多普通老师中的一员。他习惯性地把自己缩得很小,嵌进整个大群体中,“这不是我一人的荣誉,更是对外语人的认可。”
老师、学生,都要不断成长
谈到已经取得的成绩,马文微微笑着说道:“我们是做了很多, 但中国梦的实现最终还得靠学生,靠青年老师,得去引领他们。”
大学正是学生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候,“看到学生,我就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勤奋惜时是马文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在他看来,只要勤奋、踏实地努力,前途都是光明的。在具体要求方面,马文分享了三个词——学术规范、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他认为,学术规范是立身之本,一点都不能松;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老师自身也要做好引导。
至于学生不可避免会遇到的迷茫期,他建议,“迷茫时一定要想着,不能拘泥于眼前,毕竟梦想决定你能够开拓疆域的大小”。“立大志”“长远规划”几个字眼被反复提及,在他看来,拥有宏大的视野,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舞台。
与对学生的创新要求相对应,马文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也有众多创新亮点,比如主持完成三项教改立项,引入通识课程建设、Multi-speech语音分析软件等新技术新方法来改进教学。
对于青年教师,马文希望大家能将“热爱”意识落实到教学科研上,做好教研结合,“这两者确实会遇到棘手的地方,如何平衡是很考验人的。”马文又强调:“还有,一定不能忘了更新自己。”作为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带头人,这一点他比别人有更深的感触,“要学的东西很多,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完善”。学无止境,一如马文从未停止的自我成长之路。
近期山大视点网站“山大人物”访谈一览:
[师者]张建:阳光心态,好导师就应该如此
[师者]辛公明:探寻“有意思”的热力学
[师者]王哲伟:做对的事情,做感兴趣的事情
[师者]张平:从教从仁师之范 一曲一章艺之美
[师者]綦建刚:愿做春泥护芳华
[师者]郑雨军:总想为学生多做一些
[师者]李开军: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袁薇薇 王佳丽 摄影:王佳丽 袁薇薇 资料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