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师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郝京诚:探秘者 赶路人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6日 14:28  点击次数:

化学楼231,郝京诚2003年回国以来就在这里办公。推门进去,几名学生正埋头处理实验数据,再往里走,才见到郝京诚。从办公桌前利落起身,他几步跨到记者面前,为方便沟通,直接就坐在了记者对面的茶几上。

在很多人的描述里,郝京诚是一个走路快、说话快、风风火火的人。“咱们每个问题都简单说两句吧。”窗外,雪正下得紧,屋里,一场有关化学、有关探秘的对话也就这么“风风火火”地展开。

郝京诚,山东大学化学院院长,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委员会副主任、Langmuir等5家国际期刊副主编和编委、《化学学报》《高等化学学报》等6家国内期刊编委。长期从事《物理化学》本科生教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应用基础研究,在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在提高石油采收率和污水重金属离子吸附净化以及国家表面活性剂基础材料技术的提升和产业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次阴差阳错,更多次的选择

“胶体界面--表面活性剂”,是郝京诚的微信名,且一直没变过,简单直接、清晰准确,一如他的行事风格。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三级学科。如今在业内已经人人知晓的郝京诚,入行入得其实有些误打误撞。

郝京诚(第二排左五)曾参加山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1500米第一名、800米第二名的好成绩

1983年,郝京诚19岁,体育成绩特别好,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不过不是预料中的体育系,而是迷迷糊糊进了化学系。近40年后的今天,郝京诚依然保持着对体育和运动的热爱,当再提起那次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阴差阳错”,更多的是坦然,“来到化学系,我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本身对化学就很感兴趣。”

也是兴趣,促使他作出了后来求学、科研路上一次又一次的选择。1990年,考入山东大学化学院读研;1993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读博;1998年初开始,先后在日本、德国、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2年,郝京诚获得了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公司的职位,承担科研项目。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带队到美国招聘,遇到郝京诚后劝说他回国。看到国家对青年科学家的渴求,郝京诚选择了回来,回到自己的母校山大。

做科研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过程。具体到胶体与界面化学,郝京诚团队的研究对象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原子、粒子组成的胶体分散体系。作为探秘者的他们,需要从微观世界成千上万个样本中,发现自己需要的实验线索,进而总结规律,探索机理,并用于改变外在的宏观世界。郝京诚说:“做科研,当然很难。”那应该同样还是因为兴趣吧,让他一步步走到了现在。

采访中,郝京诚提到了科学家阿伦尼乌斯的故事。这位物理化学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后来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提出了电离理论,证明电解质在水中可以电离。但在当时的学界,阿伦尼乌斯很不被理解,经受了很多不平待遇,甚至还被撵出了实验室。不同于阿伦尼乌斯所从事的基础理论研究,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要做深做实研究,同样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对郝京诚来说,一度科研之路上最大的问题是,探索微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实验仪器设备。

1998年,郝京诚赴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受限于国内科研条件,刚刚走出国门的他,压根没见过国外实验室里高端的科学仪器设备。“当时什么都不会,也就会测个表面张力,这对我刺激非常大。”郝京诚暗下决心,一定要搞清楚仪器设备方面的事情!

如今的郝京诚,在胶体与界面化学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表面活性剂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形成较高的国际影响力。他很感谢国外历练的6年多时光,正是那几年科研工作的磋磨,让他对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领域的科学仪器设备有了很深的认识。因此,他回国后的最大心愿和目标,就是构建化学学科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比如构思的TEM、SEM等电子系统设备平台,以及X-射线、核磁共振等谱学设备平台,现在都已经成为山大化学学科的重要科学仪器。”

郝京诚同时也是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团队的带头人。在团队成员杨志杰看来,科研工作者跟冒险家有些像,因为科研的魅力就来自于寻找不确定性,“我们追求的目标,是立足于已有知识,探寻、创造、合成新物质。失败是常见的,成功才是偶然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很痛苦,所以格外需要对科学的热爱。”

很显然,郝京诚那里就有一份这样实打实的热爱。在他看来,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相对传统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很多热门、新兴方向,这些年在国内并不是太“吃香”。但郝京诚依旧有着自己的选择,“我坚信,这个学科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非常重要,应该坚持下去。”

没有捷径,唯有努力

回国18年了,郝京诚会时不时想起父母在假期期间问过他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师,你没有假期吗?”对于这个问题,他早就有了答案——“不是学校没放假,而是我从来就没有假期。”

这是郝京诚与家人的合影。他曾提到,自己对学生、对发表的每篇文章、对教学、对好友,都是负责的,但对于父母多少有些亏欠

“今天是2014年春节寒假的第一天,感觉轻松,但仍有很多的事要做。我还是如往常一样,早7点起床,洗漱之后就往办公室奔……”

2017年,老妈干脆每周做好饭给送到学校来,想想自己回家陪父母吃顿饭的次数真的屈指可数。”

20191020日,很久很久没空发朋友圈了,因为很忙,有太多的事要去完成。”

……

曾经,郝京诚会“忙中偷闲”留下些记忆片段。而现在,他的朋友圈最新一条内容,还是2020年1月8日的,谈到了人要定位自己。他在文中说:“从入化学专业那一刻起,自己应该是努力的,尽管当初没有定位自己,但坚持和恒心是具备的,那就是从来没有放弃!”

办公室同在231的化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范琪,将在明年迎来毕业。这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每天在组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因此亲眼见证了导师郝京诚日复一日的努力付出,也因此更深地记住了老师的嘱咐:“一定要努力,一定要用功!”

2012年,郝京诚参加学校“讲人生”名师访谈,主题是“充满激情,享受寂寞”

郝京诚认为,做科研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的,而且,“一个人如果能战胜孤独、战胜寂寞,那他一定能取得成功!”这份很深的感触,最初来自于他德国洪堡学者的科研经历。在德国的那3年,被郝京诚认为是自己科研生涯最难忘的3年,“我的知识面得到了很大拓展,真正学会了怎么做科研。”

郝京诚与霍夫曼教授在一起

回忆在德国的时光,语言沟通不畅,只能依靠自己查资料、找文献、做实验,那是一段需要耐着性子“一点点去做、一点点去感受”的经历。合作者霍夫曼是一位对中国人很友善的学者,有件事情他很困惑,曾经三天两头忍不住询问,“郝,你不爱你的家庭吗?不爱你的夫人吗?”原来,大家都没见过郝京诚离开实验室,他就跟“长在了那里”一样,每天一早就来,晚上10点、11点才走。别说实验室,就是整栋楼里,常常也只剩下郝京诚埋头苦干的身影。在中国人勤奋扎实的性格特点之外,是郝京诚对科研工作的清醒认知,“就是要一丝不苟,磨练自己,这是做科研最重要的。”

早上7点多到学校,在食堂吃早饭,然后一头扎进办公室,按照轻重缓急处理各项工作,一直到晚上10点多,多年下来,郝京诚已经形成了雷打不动的作息习惯。除了,出差的时候。

不过,即使是出差,也跟别人多了些不同。“他就光想着要回来”,办公室贾丽娟老师经常帮郝京诚订票,在她的描述里,郝京诚是那种“能不提前一天走就不提前走,能当天回来就一定回来”的人,行程衔接得特别紧,也因此常常需要卡着点改签车票。郝京诚对时间有着自己的“精打细算”,回来干什么?基本又是冲回办公室“干活”了。

崔基炜是郝京诚培养的博士生,现在是化学学科青年骨干。2006年,他曾跟郝京诚一起出差参加全球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短短的会议间歇,他吃惊地发现,郝京诚竟然坐到了会场墙根一个角落里,拿着电脑聚精会神地在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崔基炜也在追逐着自己的科研目标,时时提醒自己,“要坚持,要有毅力!”同时,他也形成了跟郝京诚有点像的“职业病”,要是哪天不来学校、不来办公室,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这样的一棵大树

刚刚过去的2021年,郝京诚获得了一项非教学、非学术的荣誉——山东大学优秀党员。

因为父亲当兵的缘故,郝京诚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性格里自然而然带着些军人的果敢与坚毅。1983年,正读大一的郝京诚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于已经有38年党龄的他而言,平时“隐藏”的党员身份其实时时装在心里,“遇到需要吃苦的时候、危险的时候,你会首先想到,我是一名党员。”

在杨志杰看来,作为院长的郝京诚,在学院、学科发展面临的各项任务面前,“是非常彻底的执行者。”

2014年,郝京诚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没有国家层面的话语权,没有立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家,没有获取学校资源的资本,没有……每当思考这些就感到痛苦和刺痛。”痛,则思通。他带领学院针对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实验室平台等重点发力,几年下来,化学学科获评建设世界一流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

郝京诚说:“经过多年建设,山大化学学科在国内已经成为并跑者。”放眼国际,山大化学依旧还在追赶的路上,他也依旧保持着曾经的“梦想”——将来,化学学科能成为领跑者,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让世界了解山大化学,为人类美好生活创造新的化合物、新的物质。

郝京诚很忙,忙科研,忙教学,忙带学生,也忙各类行政事务。他从2009年开始担任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开始担任化学院院长。之后,他变得更忙了,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财务、人事人才、学科建设。但是,“尽管忙,我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这一直是我脑子里的主弦。”

在他的用心经营下,团队目前拥有相对优渥的科研条件,大家可以无忧无虑、全身心地投入科研。范琪对自己这几年的科研成果还算满意,已经发表了一篇SCI论文,拿到了一项专利,自己的第二篇SCI论文也在投稿中。她说:“作为科研工作者,我非常喜欢团队里的状态。”

工作之外,郝京诚会跟身边很多人嘱咐,要注意身体,要加强运动。坚持每天运动,是他为自己寂寞科研路找到的调节按钮。“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件喜欢的事情,这很重要,否则后面会出问题。”每天在学校游泳馆的一个小时,是郝京诚一天中难得的慢时光。在那里,他会放空自己,进入另一种形式的沉浸。

郝京诚不喜欢积压工作,“把应该现在处理的事情,一件一件干完,这个时候心里感觉最舒服了。”因为来了任务就想立马解决,郝京诚很介意自己专心工作时有外界干扰。身份带来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常常让他免干扰的渴望泡汤,但郝京诚很擅长自我调节和时间分配。采访临近寒假,崔基炜提起了学院每年的假期排班,“基本上年三十、大年初一排班,郝老师都会主动提出来排他。”当然,假期里其他时间过去,郝京诚基本也都会在,估计又是他为自己设定的“免干扰时间”。

在贾丽娟的印象里,郝京诚常常把“负责任”三个字挂在嘴边。“一定要负责任!”他这样要求别人,更这样要求自己。跟这样的人相处,贾丽娟常常感觉郝京诚就像是一棵大树,“很可靠,方向不会错,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永远的第一线

师者—学者—院长,是郝京诚给自己几重身份做的一个排序,“当然师者最好了,我最喜欢当老师!”2021年,郝京诚当选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在这之前,他分别于2014年、2017年获得过这一项很多老师最看重的校级荣誉。

当年郝京诚回国,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喜欢基础课程教学。自2003年开始,他便一直给本科生教授《物理化学》这门课。他说:“身为老师,如果没有给本科生上过课,那即使发表了再多文章,也不是一位成功的老师。”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包含很多基础知识,涉及到的公式、数学知识也多。前不久,泰山学堂2019级化学取向本科生孙树喆他们刚结束了郝京诚《物理化学》的最后一堂答疑课。“一位老师有没有站过讲台,你一听就能听出来。”在孙树喆眼里,站了近20年讲台的郝京诚有着很深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重视课程内容的时时更新,又能以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热爱学生、热爱教学,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老师。”

在郝京诚看来,教学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双方受益的过程,“我通过上课产生了很多想法和灵感”,这也直接反映在了他教学研究以及科研论文的产出上。认真备课肯定需要时间的付出,对于事务繁忙的郝京诚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我自己喜欢,也愿意,就感觉教学生很有意思。”

在2017年一次全国化学化工课程论坛上,郝京诚提到,自己这些年取得了一些科研成绩,但真正让自己满意的还是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他说:“我将永远站在《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第一线。”

对于正打基础的本科生,郝京诚坦言自己“很严”,比如要求上课认真听讲,又比如上课一律不得开手机。但在他指导的研究生眼里,这位导师采取的却是“放养”策略。

2018级硕博连读学生柴春笑一直感念自己导师“和蔼长者、大家长”般的引导。她回忆,从懵懂的本科阶段到科研上得心应手,真正走上科研之路并不容易。她已经发表了2篇SCI文章,在智能凝胶多功能应用方面的研究也正稳步推进。她对导师的一句话记得很深,“不要被自己的假想敌打败,要踏踏实实做事,干好当前你能干的事情。”

对于带学生,郝京诚一直坚持组会制度。每周四的小组会、每周日的大组会,只要时间可以,他都会参加。这也是柴春笑感觉每次都有很多收获的时候,因为能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于崔基炜而言,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学生层面的细枝末节。2016年回国加入郝京诚团队的他,认为对于方向的整体把握才是科研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问题,“郝老师常常跟我们说,要凝练方向。每个课题组都要想清楚,路在哪里?要怎么走?”

具体到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团队,郝京诚正是把舵者这样的存在。

目前,团队依托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形成了三个研究方向——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与生命相关胶体分散体系、大宗化学品制备技术。国家提出要下大力气开展化学制剂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这跟郝京诚的研究方向有很好的结合点。他正重点开展绿色化学化工与新型原材料制备与分离纯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希望在相关领域为国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再努努力!”

写在最后:

郝京诚与人交流,感叹号出现的频率很高,“你抓紧说!”“给我一个时间!”“可以!”一如他讲课时的表达习惯,重要的事情会加重语气、讲上三遍,又如他跟年轻老师传授经验,作报告要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充满激情,同样的,也总会让人联想到他科研世界里的赶路匆匆。

2004年,曾有记者采访郝京诚,报道的题目是“像运动员那样去拼搏”。十多年过去,崔基炜提到郝京诚对自己最大的影响,他想了想,重复了这句话——像运动员那样去拼搏!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刘婷婷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