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2019年度山东大学“学术之星”评选结果揭晓。该奖项的设立旨在激励学校研究生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科学研究,争创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动“学术兴校”发展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其评选结果充分体现了目前学校研究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每年全校不超过十人获此殊荣,你将在这里见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风景。山大视点网站山大人物栏目特推出2019年度山东大学“学术之星”系列报道,以鼓励广大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在科研创新道路上砥砺前行。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以及刚刚获评的山东大学“学术之星”,这一个个的荣誉和认可,让晶体所2015级博士研究生谢颖耀眼得像一道阳光,但她却说:“我不是光,我只是科研路上的追光者。”科研就像是一片暗夜,需要无数研究工作者燃烧自己,创造光明,追逐光明,点亮黑夜。
谢颖,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2015级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共发表文章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影响因子共计61.327, 引用次数共计90。荣获山东大学第二届研究生“学术之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建行杯”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山东大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5-2019连续五年获评山东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
调整心态,全力以赴
谢颖在2011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读本科,2015年又考入山东大学功能晶体材料研究所,从此在材料物理化学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读博期间,她一举在SCI上发表文章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影响因子共计61.327, 引用次数共计90,如此漂亮的成绩,令人赞叹。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冰心的这句话贴切地描述了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状态。谢颖也是一样,研究生新学期刚开始,很早就进入实验室的她既要完成繁重的课时任务,还要兼顾实验室内的课题学习。谢颖坦言,一开始接触材料物理化学相关的科研工作的时候,自己经常手足无措,无论是晦涩艰难的英文文献,从未听过的物理专业词汇,还是零基础的激光实验仪器的操作,都一度让她感觉到慌乱、迷茫,甚至摸不清楚该朝什么方向使劲儿。她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一闪而过后便被她否定——多给自己一些些时间,再多努力一点点。
“说认真就输了的那些人,其实最想认真,但怕别人笑话,其实就是怕自己失望。我不怕。”回忆起研一的生活,谢颖这样说。上课之余,她忙着借阅专业书籍、查阅资料,了解每个物理名词的概念定义、物理意义和公式推理;她认真抄写笔记,积极思考,有时候一天只为搞懂两个词,却能记下几页纸的笔记。即使周末,她也待在实验室,甚至为了尽快测得理想的数据通宵实验。深夜,晶体所的大楼一片寂静,她就放音乐给自己壮胆。
谈及做实验的过程,谢颖认为比起日夜泡在实验室的时间,保持心态平稳、做到心中有数才是最重要的。科学实验不是一帆风顺的,失败在所难免,难的是在一系列失败之后仍能保持初心,充满斗志,不惧从头再来。每个实验开始之前,她都会列出一份详细的安排表,记录每一步的实验安排、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针对这个结果该如何进行下一步工作,从而保证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有的放矢。
“很多新奇的科学现象不仅需要依理可循的理论支持,更是藏在每个实验研究者易被忽略的微小的操作过程中,这时合理的设计实验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谢颖总结。这样不仅可以高效获得完整无遗漏的实验数据,更可以对实验结论的有效推敲提供最详尽的证据支持,为日后重复实验提供便捷。同时,事前事后的双重总结也总会激发出新的研究灵感。此外,她认为设计实验方案其实是给自己提前打一剂镇定剂,因为已经拥有了面对不同实验结果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即使过程不顺利,失败一直循环,也不至于太过突然,自乱阵脚。
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一定不可能成功。谢颖坦言,五年研究生的学习经历诉说了一个道理,只有积极的心态和无畏的坚持才是收获成果的重要保障。然后,尽量放低对结果的期待,但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勇于尝试,大胆思考,并全力以赴。
谢颖(第二排左一)与课题组2016级博士毕业合照
携手并进,感恩始终
能始终做自己的人,是因为得到了太多的温柔善意。“我今天受到这么多的肯定,我的导师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对我有非常非常大的帮助。不管之前还是以后,我都心怀感激并永远铭记。”谢颖说。在课题研究中,导师张怀金教授、于浩海教授给予她很多关怀和鼓励,总是能一针见血地点破她的疑惑,教她怎么抽丝剥茧,看到本质,带领她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思考。无论是在组会中还是日常科研中,她都会经常和导师讨论实验结果、课题进展,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瓶颈或者难题,经过导师的点拨和开导,她总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
“在困惑之时有高人的提点和指导,是学生的幸福之处。就像无尽黑夜中那颗启明星,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让人充满斗志。”谢颖说。
如果导师是深山里指明道路的高人,那么课题组的伙伴们就是崎岖雨林中的同行者。谢颖忆起刚进实验室时,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验操作,师兄师姐都是手把手地教她,完全没有一点不耐烦。因为激光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有时候晚上她还在实验室,前辈们也会放弃休息的时间,留在实验室与她一起讨论实验方案。“我们都是科研路上的追光者,相互抱团才能让光更加明亮,让前行的路更加清晰。实验做不出来时,课题组的小伙伴们一直都会相互鼓励,集思广益共同讨论,让人觉得充满力量。”
除了科研中的共同合作,博三期间,谢颖还与课题组伙伴们组队参加“建行杯”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经过一个多月的共同努力,最终获得大赛金奖。“如果决定要做一件事,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负起应有的责任,做到不留遗憾。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要对团队负责。只有全身心的付出,才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提及和课题组同学的相处,谢颖的脸上神采飞扬。她也直言很想念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希望他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幸福快乐。
保持真我,积极生活
科研上一丝不苟的谢颖在生活中也是个阳光、真实的小女生,课余时间也喜欢看电影、旅游,做些手工艺品。她坚信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让自己科研效率更高,通过开阔视野来开阔思维,做科研的时候才更加游刃有余。
“我不想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实验的进展、数据的优化、文章的送审上,而缺失了这个年纪应有的活力,生活需要多种颜色。”谢颖说。她不喜欢单一的生活,喜欢丰富多彩的人生。科学研究是一场孤独的持久战,因此大家更需要多元的生活来调剂它,换一个环境换一个维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让科研事半功倍。以奋斗为旗,却不能丧失花样年华的朝气;以成果为傲,却不能忘记与人相处之道;以科研为业,却不能耗尽积极生活的元气。在读研的五年中,虽然周末休息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她也会经常晚上抽出几个小时和课题组同学或室友聚餐,去电影院看一场新上映的电影,也会去操场溜达几圈或者上节瑜伽课。说说笑笑间,凝神呼吸中,烦恼和疲惫都会慢慢消散。课题的压力、荣誉的光环、实验的瓶颈都暂时退场,她还是那个心直爽朗的爱笑的姑娘。
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谢颖认为,不要试图给自己下定义,路阻且长,唯有坚持和相信是制胜秘籍。或许破釜沉舟,或许孤注一掷,或许飞蛾扑火,只要有信念为帆、拼搏为浪,就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谢颖喜欢的一句话。科研是这样,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经历过足够多的挫折,做出足够多的尝试,才有更深厚的知识沉淀,使自己得到锤炼与成长,从而拨开云雾见到光明,成为那个成功的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