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2019年度山东大学“学术之星”评选结果揭晓。该奖项的设立旨在激励学校研究生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科学研究,争创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动“学术兴校”发展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其评选结果充分体现了目前学校研究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每年全校不超过十人获此殊荣,你将在这里见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风景。山大视点网站山大人物栏目特推出2019年度山东大学“学术之星”系列报道,以鼓励广大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在科研创新道路上砥砺前行。
庞大的经济数据变化为他脑海中的繁星,浩瀚的历史文献铺就了他脚下的道路。正因为每日都沉浸在学术研究中,白彩全的一天显得格外紧凑。他的前额上贴着些许刘海,充满朝气的脸庞让人看不出一丝疲惫。当这位长相有点“萌”的博士开始讲述他的学术故事时,夏日午后的沉闷空气似乎也随之跃动了起来。
白彩全,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2019年度山东大学“学术之星”、学校第十届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获奖者,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和量化经济史方面的研究。已在环境经济与能源经济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出版或即将出版著作、译著各一部;担任多个权威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并被SCI一区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评为“杰出审稿人”。在量化经济史领域,已在CSSCI期刊《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季刊)》各录用待刊一篇;参与编辑《量化经济史经典译丛》,并翻译其中的三本英文著作。在经济学其他领域,在《管理世界》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4篇。
学术是用一生攀登的高峰
作为发表多篇权威期刊论文的学术新星,白彩全对学术怀有执着的追求。谈到学术时,白彩全的眼睛闪烁着光芒,犹如月光映入水潭。在聊到过去的学术经历时,他的双手不由自主地挥动,热情洋溢地为我们述说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白彩全曾与他的合作者冯晨合作研究过一个项目,考察了国家能力下制度差异的历史起源与长期影响,短短一行字却跨越了上千年的时空维度,跨越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要想做好这个课题,不仅需要厚重的历史知识,更需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量化研究。在实证经济学和量化历史学的研究中,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短时间内完成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绝非易事。为了更加方便查找数据,白彩全和冯晨很早便致力于建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数据库”,在这样一个“数据库”中查找数据资料,研究工作就会效率更高。该数据库的建造并非一日之功,在下定决心之后,白彩全和冯晨便坚持不懈地从各种史书、图书馆、档案馆中查阅各类历史数据。久而久之,该“数据库”渐渐成型,并且还在不断扩充。白彩全和冯晨利用该数据库中的千年历史数据,结合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讲述中国故事。长期以来,白彩全还养成了坚持追踪学术动态的良好习惯。每天清晨起床,白彩全都会搜索各类新的学术动态。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近两年的坚持和努力,白彩全和冯晨终于完成了这个大课题的研究。完成课题后,他俩的“数据库”仍然没有停止更新。白彩全每日在其中踱步、整理、阅读,对数据产生了非常灵敏的反应。“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不是仅仅为了某项研究,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遇见好的数据要及时整理下来,否则自己就会和该数据擦肩而过了。”白彩全这样说道。
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有时候更需要灵光一闪的创意。好的想法往往产生于不同思维碰撞的间隙,问题的解决往往就在这电光火石间。白彩全在研究中也常常碰到难解的问题,独自解决难以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因此他十分看重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在他看来,团队合作是交流和传承的过程。“交流中大家思想碰撞出火花很有意思,能为研究带来许多益处。”说到这里,白彩全两个拳头碰在一起,向我们展示思维碰撞的力量,“我也乐意与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做项目,不仅可以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很多新思路,也能让一些本科生早日接触学术研究。”
在自己做研究之外,白彩全还担任诸多权威期刊的匿名审稿人。从投稿作者到审稿人的位置转换,不仅代表着学术水平被肯定和信任,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审稿期间需要保持强烈的责任感,为了保证期刊文章的质量,为了不辜负作者们的努力,审阅的时候才能保证专注认真。”说到这里白彩全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道:“我这个审稿人可能挺招人烦的,因为有时审稿意见写得很多。有一次审阅一篇文章,觉得它还有挺大的改进空间,就给这位作者八千字的文章写了三千多字的审稿意见。”
由于自身也是撰写学术论文的作者,因此白彩全很能理解作者们的心情。他知道每篇文章的作者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期望稿件得到采用,所以凡是有改进空间的文章,他都不会轻易否定:“我会通过自己的意见给他们提升的机会,毕竟帮助作者提高文章质量才是我的责任嘛!”
成为优秀的审稿人,白彩全需要具有强大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自我的水平。为了审阅好一篇文章,他会搜集和研究有关的资料,保证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众多的努力都是为了不让优秀的文章埋没。 他认为,审阅文章就是和作者跨越时空交流,自己也因为审稿工作收获了许多知识和信息。他的研究领域很宽,因长期和地理方面的专家合作研究环境经济学领域的课题,在经济学知识之外,他还掌握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我现在研究的方向是环境能源和经济学、史学和经济的交叉学科,汲取其它学科的知识非常有助于研究。”在白彩全眼里,其他领域的知识是开启新世界的钥匙,能够使他从中获益。在他家里有一面书墙,摆放着史学、政治学、地理学等方方面面的书籍。不仅是做研究,就算是当作“闲书”来阅读,他也感到对思维大有裨益。
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白彩全凭借自己的刻苦与努力搭建起了座座桥梁。他执着而专注,并且不满足于研究单一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他的学术思维变得更加敏锐。学术之于白彩全,如同浩海之于鱼,茂林之于鹿,碧天之于鸟,这是他愿意一生攀登的高峰,是他无限热爱的事业。在这条道路上,他要求自己保持赤子之心,上下求索而不倦。
过去的汗水化为如今的笑容
白彩全本科攻读金融专业,硕士攻读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期间研究跨环境、能源、经济、史学等多个领域。阅览他的履历,不由得惊讶于他的涉猎领域的广阔和多元。在众多领域中,他像是一位骁勇的骑士,驰往各个疆域且无所不胜。但是对白彩全来说,过去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相反饱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汗水和艰辛。
谈起过去的难忘记忆,白彩全提到了大二时参加的数学建模比赛。白彩全在大二时参加“挑战杯”,发现其他参赛者的作品常有运用数学建模来解决问题的例子。他对这个新鲜的名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便鼓足了勇气参加学校的建模团队。
数学建模是通过抽象、简化等手段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是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需要较强的理工科思维和知识储备。团队里几乎都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白彩全是个“纯文科生”,精细的数据、复杂的操作,还有自身与理科生之间的差距都让他感到压力巨大。参赛时,没有队友愿意和一个文科生组队,于是,白彩全和另外被“剩下”的两个人组在一起。虽然一开始是一个被大家非常不看好的团队,但白彩全并没有气馁。为了不拉队友后腿,他熬夜看书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并不断重复实验。
大二那年的暑假,他决定留在学校参加建模的培训班。裹在闷热的空气里埋头苦读,他翻来覆去地思考一个个难题;无数次失败后,又是无数次重复和学习。伴随着自身的持续努力,白彩全的建模水平得到了飞速提高,终于凭借团队的信任和合作,他们在省级数学建模比赛上斩获一等奖,证明了努力没有白费。当被问及“取胜秘诀”时,白彩全否认了他人口中的“建模天才”一说,坦言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做好一件事情,靠的是持续努力和永不放弃。”
白彩全说,上了大学之后,自己几乎没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有太多想要去探究的东西了。对于参加数学建模的经历,他觉得这段曲折的路没有白走,数学建模的思维对自己研究中经常使用到的量化方法也有积极影响。回望自己的成长道路,他感到每一次选择都似乎是冥冥注定一般。我们也仿佛看到,他曾经所有的汗水都化成今天的笑容,过往走过的道路都汇聚在一个交点,这一切过往成就了如今学术舞台上的白彩全。
守得云开见月明
浅滩则喧,深海则寂,做学术研究,必得经历过沉寂,要耐得住性子。对白彩全而言,在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前两年就是潜入深海、经受考验的时期。
两年间,白彩全一反论文高产的常态,几乎没在期刊上发表过文章,这台高速运转的“超级电脑”似乎进入了睡眠模式。谈起这段时期的沉寂,白彩全表示这得益于自己导师的建议。在博士生刚入学时,白彩全的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就对他说:“不要轻易下笔,要写就写高水准、高质量的文章!”听取了导师的建议后,白彩全选择了沉下心来充实和完善自己:“实际上我的脚步没有停歇,我把时间更多地用在了阅读文献、听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会议上。”
在周围同学都陆续发表文章的时候,白彩全还在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文。这段时间内,白彩全在尝试攀登一座对他而言全然陌生的陡峰——国际期刊。针对中国是当下碳排放大国这一现状,白彩全开展了关于碳排放和交通运输联系的一系列调查,并撰写了相关论文,尝试投向国际期刊。他坦言,国际期刊的撰写和投递等一系列程序对他而言非常陌生,整个过程可以用“笨拙”来形容。虽然在第一年便完成了论文初稿,但之后的逐字翻译和反复修改又花去了不少时间。虽然他之前已经在国内期刊论文发表上小有收获,但面对国际期刊的投递,白彩全却像蹒跚学步的孩童一样认真、谨慎。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白彩全望着准备了许久的稿件,诚惶诚恐地点击了发送键。结果去了一趟洗手间回来,就收到了文章被拒的消息。心中满怀的期待在刹那间破碎,对于白彩全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即使他性格始终乐观、爽朗,也难免一时间陷入自我怀疑。“当时我就在想自己是否适合这个方向。”虽然此次被拒稿带给他不小的打击,但他仍没有放弃,始终坚持在浩瀚的文献与数据中细细探索,不断地反省文章的不足与缺陷,在黑暗中寻找着出口。
两年后,好消息终于传来,不仅这篇论文最后成功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几个月间投递出去的其它文章也相继被《Energy Economics》等期刊录用。曾经付出的努力仿佛一瞬间得到了回报,白彩全的坚守与探索最终收获了多方肯定。
收获喜悦后,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授业恩师和母校山大:“山大确实是我的一个新起点,我一直都很感激我导师对我的启发和要求,老师的教诲让我对研究的态度更加严谨。”作为一名山大学子,白彩全认为自己的努力与母校的培养密不可分,这所百年学府传承的治学精神已然刻在白彩全的心中。
谈起未来的规划,白彩全不假思索:“还是想继续做研究,未来希望在高校任教,将自己的所学传递给更多人。”铿锵有力的话音尚未落下,白彩全的电话铃声已再次响起,原来采访结束后他还要前往下一场学术会议。我们来不及起身相送,他便挥挥手同我们告别,小跑着奔赴会场,融入蒸腾热浪中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