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秦承帅,一米九的高个子,健壮的身材,憨厚的笑容,这就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将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不管是回忆起本科时代的种种兴趣爱好,抑或是谈及隧道施工时艰苦的工作环境,秦承帅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一抹轻松的笑意,满是青春男儿对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秦承帅是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岩土工程方向2016级硕士研究生。在2018年鲁南制药杯第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秦承帅所负责的《岩体结构探查及危石预测系统》在选拔赛时就给评委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更是在全省7500多个参赛作品中勇夺头筹,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谈到设计的这个系统,秦承帅略带自豪又兴致冲冲地打开事先准备好的比赛答辩幻灯片,认真地表示设计这个系统绝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在导师李术才教授指导下,经过课题组李利平教授、石少帅等老师以及整个方向课题组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的。谈到成绩,秦承帅将自己的努力一笔带过,不断强调指导老师们的帮助与付出,在面对称赞时,这个阳光大男孩的脸上浮现出了一点羞涩。
护航地下工程,助力隧道建设
第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冠军团队成员(左起:范宏运、秦承帅、胡杰)
谈到设计这个系统的初衷,秦承帅想起当年研究生入学的一幕。在新生见面会上,导师李术才老师的话让秦承帅触动很深。他说中国是世界上隧道建设规模、难度和数量最大的国家,面对着庞大的建设需求,相应的危险防御机制却并不完善。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隐藏着发生巨石垮塌灾害的危险,每年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并损坏价值不菲的仪器和设备,这些隐藏的危险严重阻碍了我国隧道建设事业的发展脚步。当得知自己是本科测绘专业,李术才老师给他罗列了每年在隧道建设的巨石垮塌事故和遇难者数据,告诉他这是一直少有人涉及的研究禁区,希望他能沿着这个方向深入下去,考虑研发能够实现这种灾害的监测和危险预警的设备。
随后,他进入了隧道致灾机理与安全调控课题组,不久便被课题组勤奋、务实和创新的氛围所感染,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当时,这个方向的带头博士刘洪亮要求极其严格,几乎每两天都要汇总进展准备课题组周例会汇报材料。整个课题组几十余人都在一个工作室,里间便是老师的办公室,他发现几乎每天都是周宗青和王旌老师最晚离开,好像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慢慢他发现整个课题组骨子里就具备岩土中心团队的基因:严谨、高效、一往无前。面对课题组严格的纪律要求,他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让他意外的是课题组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为他量身制定了计划。
攻坚克难,课题组联合攻关
进入课题组后便开始推动研究进展。作为测绘专业本科生,对巨石垮塌灾害首先面临的机理困惑问题,为此课题组安排他在世界最大规模公路双向八车道隧道群——京沪高速济南连接线等工程中开展现场试验,清晰认识到了巨石垮塌灾害的典型破坏模式。同时,他发挥特长,联合计算机、信息等专业人员进行学科交叉,解决隧道复杂环境下岩体结构信息扫描获取和图像识别难题。长期的现场实践,让他不断陷入思考:在巨石垮塌灾害频发的隧道施工阶段,能否尽量减少人员的现场勘测,而让一台智能化的机器人取而代之呢?“真心希望在地下工程施工中的人员伤亡能够降到最低。”他将这个想法向他所在课题组负责人——齐鲁交通学院副院长李利平教授进行了探讨,同时也表达了计划参加大赛的想法。很快课题组将这个方向的胡杰博士和范宏运同学纳入参赛小组,共同攻关实时扫描、虚拟展示和设备升级难题。整个小组夜以继日地研究,“头脑风暴”结束时往往伴随着每天第一抹朝阳,课题组发挥了精诚团结的作用。付出很多,收获也不凡:理论支撑上,周宗青老师和刘洪亮博士推理严密;技术细节上,石少帅和王旌老师反复质疑、修改验证;整个课题组对这样一个简单、朴实的愿望,投入到了日复一日的科研攻关之中,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及设计,研发了一套能够适应地下工程恶劣环境、无人化探测、基于VR技术远程控制的智能探测装备。说到这套装备,秦承帅难掩自豪之色。因为这是目前世界上首台针对隧道巨石垮塌灾害监测预警的无人化探测装备,能够极大地提高岩体结构探测的效率和精度,最主要的是能够减少人员伤亡,保证地下工程探测作业的安全。
秦承帅所在团队设计的“岩体结构探查及危石预测系统”
正是这样一辆被大赛评委们笑称为“小坦克”的探测设备,是整个装备系统的最核心部分,秦承帅所在参赛小组在这上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秦承帅在小组中负责具体执行决策,将设计变为现实。在具体制作时,为了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秦承帅不仅要充分领会设计团队设计意图,完善内部协作机制,做好对外联络工作,更要有自己的见解,做一些技术创新。夏季三伏天,秦承帅和胡杰、崔兰玉、范宏运、王康等小组成员还在为设备的升级改进奋斗在研发的第一线。在章丘的研发基地,为了尽快完成预期的设计任务,团队的几个小伙子在炎热的环境里不得不赤膊上阵。由于当时气温实在过于炎热,研发环境又较为恶劣,只好将工作时间放在晚上,从下午四点左右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九点。正是在这样一种昼夜颠倒、酷暑难耐的环境下,秦承帅的心中燃着执着于梦想的火焰,终于突破了自己,也突破了攻关时的难题,顺利完成了该设备的改进任务。
在询问对那段经历的回忆时,秦承帅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只是说:“本人比较喜欢玩,喜欢折腾。”在理论设计完备的基础上,秦承帅将该设备提上了实践检验的日程。在隧道测量时,这辆小车便展现了卓越的性能。施工方在测量时使用了该套无人化探测装备,发现隧道上方有一块重约5吨的巨石,有失稳掉落的风险。施工方据此及时进行了处理,消除了安全隐患,证明了这辆小车确实能够成功地应用到实践之中,并且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在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后,秦承帅所负责制作的整个系统,不仅仅在此次比赛中夺得桂冠,更是吸引了有关企业和部门的浓厚兴趣,有望实现产业化推广。这样一来,在不久的将来,该套设备更是有希望广泛应用到我国地下工程防灾减灾事业中。谈到这里,秦承帅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
心怀壮志豪情梦有家国天下
正如爱默生所说:“凡事欲其成功,必须付出代价——奋斗。”设计出这样一套性能优良、实用性强的装备,背后的艰辛只有参与者才能真正体会。而面对这样一套性能出色的设备,谁也不会想到背后的设计者是一群80后、90后。谈及90后,我们自然会想到在舆论场上不断涌现的标签。但在秦承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为青春正名的勇气和执着,也看到了一个少年胸怀家国天下的壮志和豪情。
作为一名工科生,创造是秦承帅的奋斗使命。虽然创造的道路经常伴随着寂寞与孤独,有时曲折甚至停滞不前,但好在这份努力与创造始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大学生的发展日益同质化的时代,人们用同一款手机,留同样的发型,连表达与行为都趋向一致,但作为社会进步、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创造力变得更加珍贵,这一素质在秦承帅所在团队的身上得到了印证。
作为山东大学岩土中心科研团队的一员,秦承帅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对整个团队的负责人李术才教授、课题组负责人李利平教授的感激:“我们团队非常团结、有凝聚力,所以才能支撑我们做出一个这么庞大的项目。和其他团队相比,还是我们的支撑背景占了优势。整个装备是依托整个我们团队、课题组、研究小组的支持来做的,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谈到这里,秦承帅微微抬起头望向窗外,仿佛安静的天空蓝正是他们这群为隧道事业奉献的人最期待的颜色,他也突然明白了课题组工作室对面的那面墙上的话:“致力于解决以工程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理论难题,突破工程可用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落脚工程实用技术、装备及工艺,初步、逐步和彻底的解决重大工程难题!”为了每一个隧道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他们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后看到蓝天,这套无人探测设备便在秦承帅和他们团队成员的手中被赋予了使命和价值。
挑战人生自我,开启极限未知
“我这个人就是特别爱玩。”因为热爱户外运动,秦承帅曾翻越过新疆的天山雪山,考取游泳救生员资格证,徒步穿越过几百公里的戈壁滩,甚至在本科时组织了一个自行车爱好者的俱乐部,历时二十多天从成都骑单车到西藏……谈到自己的兴趣,秦承帅的情绪略显高涨。虽然他总是控制着自己的语速,却难掩在该话题下他眼里散出的光。
秦承帅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有将近两年的时候都是在全国各地实践考察。在工地上学会了电焊、打钻、爆破等等各种技能,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滩见到过野骆驼偷吃营地的食物。在不同环境中体验的各种未知,随着秦承帅经历的扩大和阅历的增长不断刺激着他的血脉,让他的生命始终保持蓬勃的活力。
不管是作为爱好的户外运动,还是本专业的实践考察,这些宝贵的户外经历不仅为秦承帅打下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更是在潜移默化中衍化成一套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方式,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指引着他的方向,能够让他无畏人生征程,继续攀登。
人生真色是拼搏,不悔今朝
方圆几十公里寥无人烟的无人区,pm2.5能够达到3000的试验环境,重量达三十多斤的探测设备,西南地区海拔三千五百多米陡峭的高山,四川的地震泥石流等等各种地质灾害……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与环境,从秦承帅口中说出时已化为轻松的回忆,这个90后大男孩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人生的真正颜色在秦承帅的眼里便是对自我的挑战,是对自我设限后的一次次突破。对于秦承帅而言,他也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活会有如此大的改变。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里,秦承帅无意间经历了诸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努力追逐后,他坦言,生活会在不经意间“奖励”那些勇敢生活的人。
“能够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挺荣幸的。能够贡献自己的青春,觉得很幸运,自己也不会后悔。”本科是测绘专业的秦承帅,从报考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时对此专业的不甚了解,到仅仅两年半的时间里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和突破,这是秦承帅所没有想到的。但是在外人看来,努力与收获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出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秦承帅完成了对当前人生阶段的诠释。
采访的当天,大街上满溢平安夜的浪漫气氛,但对于秦承帅和他所在科研团队来说,今天是科研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一天,之后还有繁重的工作等着他们。细细梳理秦承帅的话语,在常人看来难以企及的挑战面前,秦承帅很少提及“勇敢”二字,似乎勇敢的品质和精神已经融入了这个男孩的血液当中。受挫了不屈服,受阻了不抱怨,在经历了风雪与黑暗的秦承帅眼里,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波澜与起伏,他眼中的光芒,都是把握生活中的机会,是突破与尝试,是摒弃墨守成规勇于做出改变。
浓厚的兴趣、执着的信念、团队精神和家国情怀,也许这些都是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共同点,这样一批优秀人才,才是国家蓬勃发展最稳固的根基。秦承帅作为其中的一员,正朝着他心中的理想队列,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