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亲爱的妹妹,强大的你已经在未来向我们招手。”2019年10月16日,温暖人心的话语两边,是两个从未谋面的人,连接他们的是一份神奇的“髓缘”,是关乎生命延续的力量。
故事的一头,在阳光明媚的北京,一位饱受血液病折磨的14岁女孩正在等待希望降临。
故事的另一头,在下着淅沥小雨的济南,一位“95后”的青年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他就是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晨。
这一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鲜红的血液从刘晨身体里流出,这是容纳宝贵造血干细胞的血液,也是将两条生命神奇地联结在一起的血液。随着透明的输液管逐渐变得鲜红,刘晨的故事也缓缓呈现在我们面前。
坚实笃定,任重道远
2016年3月,正在读大二的刘晨在学校看到了红十字会和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共同举办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入库登记活动,他毫不犹豫地登记、采血,当场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当时也没多想,就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2019年7月,经HLA检测配型,刘晨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相合,可是由于时间过去许久,刘晨已更换了电话号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打到了刘晨母亲那里。“是妈妈告诉我,说配型成功了。”刘晨回忆道,接到电话的时候自己也很惊讶,惊讶于自己竟然这么神奇地配型成功了。但是刘晨也坦言自己有一丝顾虑:“虽然自己是学习临床的,对捐献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的过程还是知之甚少,所以难免有一些害怕与担心。”
说到这里,刘晨的妈妈高女士告诉我们,之前自己并不知道儿子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接到工作人员电话时“都蒙了”。“儿子怕我担心,一个劲儿给我讲捐献的知识,并且告诉我,他是学医的,懂得这件事的意义,所以他一定要去做。”谈到儿子的这段经历,她的语气中透露着骄傲之情。
在得到加急通知后,刘晨当天便在省立医院进行了高分辨检测和各项检查工作。做完检查,许多天都没有接到回复,刘晨等待得有些焦急:“是我的高分辨监测没通过吗?我的体检不合格吗?”惴惴不安的刘晨给工作人员打去电话询问,对方表示体检没有什么问题。终于,在国庆节假期的前一天,刘晨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那一刻,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没有丝毫犹豫就同意了。他说:“因为我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有支持我的父母,有支持我的恋人,还有支持我的师长,我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
捐献造血干细胞前,刘晨在山东省立医院连续注射了4天动员剂。和大多数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一样,这期间他出现了膝关节、颈椎、腰椎等多处疼痛,还在注射的第一天大量出汗;然而,与很多志愿者不同的是,刘晨在三个多小时的捐献过程中还出现了头、脚、脸发麻的现象。由于不能服用钙剂,这一症状没办法得到缓解,并且为了保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质量,刘晨没有服用止痛药。“其实冲一个热水澡就可以有很大的缓解,而且疼痛没有到达不能忍受的地步。”在他的描述中,这一切都显得云淡风轻。
身为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刘晨的日常是跟随导师——省立医院胃肠外科靖昌庆教授参与临床学习。他感慨:“在科室里的学习工作十分忙碌,但是在我和导师以及师兄们说了这件事之后,他们十分支持我,并且主动分担我的工作。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我感到十分抱歉,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多么幸运,我周围都是善良的人。”
如今,已经成功完成捐献的刘晨,又恢复了他的学习生活节奏,像一个普通的临床医学院研究生一样,奔走在学校与医院之间。不同的是,比起之前,他在捐献后的一段时间里时常感觉到疲惫,也偶尔觉得腰疼,但他对这些变化处之泰然:“身体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我是医学生,掌握一些血液方面的知识,所以就不会有太多顾虑。”
医者仁心,心怀大爱
“亲爱的大哥哥,我是接受你移植的小妹妹,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你却给我带来了生的希望。”当来自北京的工作人员在捐献现场读起被救助女孩的来信,稚嫩又真诚的文字感染着每一个人。女孩在信中说,曾经的自己是那样无忧无虑,但自从得了血液病之后,全家都被巨大的阴影笼罩。唯一的希望,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一次次的配型失败使她和家人陷入了绝望的边缘,之前虽然在骨髓库找到了两位初配相合的志愿者,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没能配型成功。在小女孩一家人近乎放弃的时候,是刘晨带给了这个家庭一线光明和希望。“这是我应该做的”,泪水在刘晨的眼眶中打转,化成话语,却是这么简单又掷地有声的一句。
在给受捐小女孩的贺卡中,刘晨写到:“素不相识的妹妹,你我虽无血亲之缘,却因‘血缘’连在了一起。希望你能够坚强、勇敢、积极地面对疾病,并且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它。祝如初升太阳的你,早日康复,茁壮成长。”他还为小妹妹准备了一个狮子玩偶,并委托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带给女孩,刘晨说,他希望妹妹能像狮子一样顽强,最终战胜病魔。
由于捐献过程有“双盲”原则,目前捐献者和受捐者之间不能互相认识,但从工作人员那里,刘晨了解到:如果受捐的小女孩康复,两年后可以通过红十字会主动联系他。在被问到希不希望见到小妹妹的时候,刘晨笑着说:“当然想见到了,因为见到她就意味着她康复了,这所有的一切,包括我、所有的医务人员和红十字会成员所做的,都是为了她能好起来。”朴实的言语中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志者之愿,涓滴成海
“山大研究生刘晨成为全国第9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山东大学24岁研究生捐髓救人”……捐献结束后,刘晨的事迹被各大校内外媒体报道。而捐献的前一天,恰逢山东大学118周年华诞。面对采访,刘晨朴质地说:“我是一名医学生,知道捐献意味着什么,我也希望用实际行动去为我的母校——山东大学118岁生日献礼。”
11月2日,由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主办、山东省红十字会及山东广播电视台承办的“红十字爱心相髓——谢谢您,捐献者”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突破9000例宣传推广活动在济南举行,刘晨作为中华骨髓库第9000例捐献者参加活动,并被山东省副省长、省红十字会会长孙继业和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于福龙授予《捐献证书》。被问及成为“第9000例捐献者”的感受时,刘晨表示,自己内心并无太大起伏,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有更多的人能了解到中华骨髓库,有更多的人能够成为一名志愿者,参与到公益和助人事业中。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能够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刘晨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视频上传至虎扑APP上,如今视频点击量达到了300多万。刘晨说,闲下来的时候就会去回复一些私信,其实这些私信不都是正面的鼓励的话语,还有一些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情的质疑,刘晨只要看到,都会给他们回复。在一条质疑捐献对捐献者的身体有无伤害的评论下,刘晨这样写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我目前的认知里是没有长远影响的,这也是我在血液科老师那里得到的,而不可否认的是,我确实出现了短期的不适,我不想误导他人,只想说出我自己的感受。当然,在数十年之后,或许会有人能证明这种方式不太正确或者不太好,但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它没有被证明有长远的影响。”认真细致的回复中体现着一位医学生应有的严谨负责,也流露出一位志愿者的爱心和奉献。
刘晨还谈到,许多人会把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骨髓移植等同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很多年前,骨髓捐献确实是要用针管扎到脊椎里抽取脊髓,捐献者要承受较大的痛苦。但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髓移植”有了新方法——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它是将捐献者的血液抽出后流经细胞分离机,把干细胞挑出来后,将血液输回捐献者的体内。这种方法能够避免骨髓穿刺带来的痛苦,使得移植对捐献者的影响降到最低。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般来说,1-2周左右,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就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回想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心路历程,刘晨说他学医的初心就是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帮助的人。“我出生在河北沧州的农村,乡里人的朴实、厚道深深地烙在了我的性格里,再加上父母亲人、老师兄长一直教育我要乐于助人、不给他人添麻烦,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是我一直的追求。”
“配型成功了就去帮帮她,毕竟她的生命不应该只有14岁。”他的语气平缓温和,却坚实而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