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大学“再见了,我的小树林”2019届毕业生告别母校青春歌会上,一束束灯光缓缓打下来,范清涵和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穿着简单的白T恤站在台上轻轻唱着《奉献》:“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不久后,他们便要启程前往新疆、山西等地区支教,这次合唱仿佛是临行前的誓言。伴随着阵阵歌声,范清涵作为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从校党委副书记仝兴华手中接过队旗挥舞起来,旗帜飞扬间,我们看到了大山深处的未来与希望。
范清涵,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2019届毕业生,中共预备党员,山东潍坊人,现任山东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本科期间曾任山东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山东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主席等职务。曾获山东大学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山东大学港华燃气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学生、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竞赛一等奖、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支教三连,我还是少年”
时间一晃,范清涵的大学已经走到了毕业的路口。这四年以来,范清涵与支教的故事悄然发生了三次。从大二的短期支教,到大三成立了支教团联盟,大四又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团长。三次抉择间,更换的是支教地点,不变的是这位少年的拳拳爱心与责任感。
“第一次接触支教是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我大一时就加入了青志协,了解相关情况后,大二暑假去云南玉溪进行了21天的短期支教。”范清涵回忆起在云南的那个夏天,涌上心头的除了当地的“皮”孩子们,还有“劫后余生”的感慨。他笑着讲到:“我们支教的小学离县城比较远,沿着盘山公路坐车到镇上小学时,前方突然发生道路塌方,我们差一点就回不来了。”虽然支教路上困难重重,但范清涵从未退缩。谈到前去支教的初衷,范清涵说起自己偶然间看到网上一篇新闻:大凉山里“一块屏幕”和被改变的命运。在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力量,学生们只能通过网络直播课来学习,即使是这样,也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范清涵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教育对偏远地区孩子而言是多么宝贵的资源,而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将直接决定他们是否有机会走出大山,这将是关乎他们一生的影响。随后,范清涵并且选择主动去支教、去了解、去实践,去做一些对改善教育有帮助的事情。
从云南支教回来后,已经大三的范清涵仍然致力于志愿活动,不过这次的服务对象变成了山东大学校内的各个支教团队。2017年12月,由范清涵发起的山东大学学生支教团联盟正式成立,时任青年志愿联合会主席的范清涵阐述了该联盟的理念:“成立支教团联盟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更好的履行义务与提供服务。”在支教团联盟的组织下,校内所有的支教团队共同发表了对山大学子的倡议:修身立己,固本培元,以学习为基础,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关注公益,例行实践,从小事为善;勇于担当,敢为人先,以行为践行公益理念;不忘初心,气有浩然,牢记使命与责任,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之后,有志于加入支教团队的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入,成为了各个团队中的新鲜血液,伴随着支教团队的不断扩大,山大学子支教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大地。
毕业前夕,在其他同学选择就业或读研时,范清涵也面临着选择。在工作与升学的面前,他思索良久,最终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加入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我与研究生支教团特别有缘分,我们是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恰好我也21岁。” 范清涵腼腆地笑着。他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生,话不多,为人谦虚,但是向我们介绍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时候却很快打开了话匣子。山东大学作为首批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研究生支教团高校,自1999年起共选派了两百余名志愿者,赴青海、山西、新疆、河南四地十余所中小学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到2019年已经走过二十年的岁月。大山里的小孩们或许不知道山东大学在哪里,但他们认识来自山东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在范清涵看来,自己的时间固然宝贵,但是能用一年的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将更能凸显时间的价值。于是,他毅然地加入到研究生支教团这一光荣队列中,并勇于担起了队长的重担,当他接过队旗那一瞬间,他已经将支教完整地融入进自己大学四年,将责任与奉献定格在自己成长的那一瞬间。
“付出与收获永远成正比”
如果说支教是一次成长路上的选择,那么在大学这四年中,范清涵选择的成长还有很多。2017年12月,范清涵组织策划了“美丽中国·最美青年”山东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主题展活动。为了准备这次在中心校区举办的活动,住在兴隆山校区的范清涵每天往返两个校区之间。恰逢考试,又加上连续一个多星期筹备活动,让范清涵每天回到宿舍就倒头大睡。随着压在身上的工作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筋疲力尽的范清涵在晚上回宿舍的途中,不禁问自己:“我真的适合学生工作吗?我做这些事情的意义在哪?”面前的这些困难并没有轻易让范清涵选择放弃,他反复地研究筹备方案,一次次地推敲其中的细节与流程,将活动举办的方式进行简化,给流程的优先级进行排序……伴随着自己的坚持,这次“美丽中国·最美青年”展览活动终于成功举行。
活动引起了巨大反响,十几家省级以上媒体报道了此次展览,展出仅一周内便吸引了7000余名师生参观,近3000人现场扫码注册成为青年志愿者。樊丽明校长到现场参观后,对此次展览所取得的效果表示肯定,并寄语山大志愿者们:“支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你们正值青春岁月,要充满热情,充分发扬奉献精神。你们都很优秀,要做那些孩子们的榜样,引导他们成长,让他们也变得更优秀。”
通过这次展览活动的筹办,范清涵再次从付出中收获了成长与进步。在他看来,每一次付出都意味着一次成长。范清涵说,自己以前并不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但通过一次次的学生活动与志愿服务经历,他真正地学会了严于律己,使自己的耐心和韧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伴随着学生工作的展开,一件件看似繁琐的工作使得范清涵渐渐地改变了以前遇事一多就容易暴躁的个性,变得越来越有条理,也养成了忙而有序的习惯。“我每天躺在床上都会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想一遍,实在记不住的还会把它写下来;早上去食堂的路上再想一遍要做的事,有模糊的就拿出备忘录看一下。” 范清涵说。他在学生组织中总是会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但是他却总说自己不够出色,害怕给队友带来麻烦;所以他踏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成为了让团队成员放心的伙伴。
“学术路上,我想要更好”
在支教和学生工作之外,范清涵还有一颗执着于学术的心。在谈到自己的专业时,范清涵首先为我们讲述了他姓名的由来。“范清涵”三个字是由自己的姑姑起的,当时姑姑正在读水利博士,她召集班上的同学集思广益,共同取了这个名字。身正为范,清澈如水,涵养如镜,三个字都带“水”,父亲也从事水利方面的工作,可以说结合了家人的职业与对他未来人生的美好祝愿。他选择读工科,是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填报志愿时,他也都选择了水利、土建工程相关的专业,最终被山东大学水利与土建学院录取,就读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由于学科调整,2018年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转入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范清涵也在齐鲁交通学院顺利毕业。
2016年,范清涵在参加土建学院“大学生讲堂”时,就以“现代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隧道工程初探”为题,分享自己对地下隧道的认识和看法。“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工程师们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2012年,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一集港珠澳大桥开始放映,这给当时的范清涵带来的强烈震撼,也坚定了他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决心。
四年来,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巩固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多次参与实践活动。在支教结束后,他将踏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谈起大学期间遗憾的事,范清涵表示:“唯一的遗憾我觉得是大学四年,没有一次好好准备考试复习。学生工作比较多,尤其到了期末,每天都很忙碌。”每年的考试周都和大型活动时间重合,关“艾”行动月、真人图书馆……范清涵的考试周被一笔又一笔画上其他的色彩。大学四年没有专心经历一次考试周,这对于自己所热爱的专业来说,范清涵觉得十分愧疚和遗憾,所以研究生阶段的他想把更多精力放在专业学术上,想要在学术上有所专,有所得。
到了毕业季,范清涵常常被朋友调侃,说他不像一个毕业生,没有一点悠闲的样子。“班长要准备工作了,我作为团支书就主动承担了毕业期间的班级事务。”范清涵笑称自己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采访的地点在齐鲁交通学院,从六楼的全景窗户往外看,一眼就可以看见大气磅礴的图书馆,落日的余晖和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线条互相纠缠,跳动,范清涵就在这个环境里静静地思索着。他思索的或许是支教,或许是未来的研究生生活,亦或是对自己过往四年时光的回忆。
作为研支团团长,范清涵如今在为九月去往支教地服务做准备工作。“说实话,成为研支团的一员之后,我们就相当于承担了一项责任,一项使命。它相当于是你选择了一份工作,当你在工作岗位上,你总要对你的工作负责,是特别认真,要求特别严格的负责。”范清涵的语言很简单,透露出他的承诺和责任。
愿此去少年,启蒙国家之未来,赴千里之长途,奋然无悔。
山东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