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最新一期杂志(2012,18(6): 902-910)以全文形式(Article)发表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重构和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合作研究成果“Activation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lpha2 by Nicotine Instigates Formation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in Mice in vivo”(尼古丁通过激活AMPKα2促进小鼠腹主动脉瘤形成)。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山东大学心血管重点实验室在主动脉瘤的基础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Nature Medicine》是国际顶尖水平的医学领域基础研究期刊,五年影响因子高达27.887,自1995年创刊以来,包括大陆、港澳台在内的我国学者在该刊共发表研究论文26篇,平均每年发表1.48篇,其中有关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论文仅3篇。近日发表的这篇论文,山东大学心血管重点实验室“齐鲁学者”王双喜教授、张澄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山东大学心血管重点实验室同为该论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具有潜在致死危险的腹主动脉局部扩张性疾病,一旦瘤体破裂死亡率超过80%。65岁以上男性超声检出腹主动脉瘤的发生率高达5%。近年来,AAA已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是导致腹主动脉瘤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人群较不吸烟人群腹主动脉瘤发病的危险增加7倍以上。然而,吸烟诱发腹主动脉瘤的分子机制一直未明,临床上至今未找到有效的防治药物。为了预防AAA破裂,大多数患者不得不接受风险很高的手术治疗。因此,阐明AAA的发生机制并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当前心血管病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张运课题组密切合作,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的小鼠,皮下输注烟草的主要成分尼古丁可诱导腹主动脉瘤的形成,但在这些小鼠中敲除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α2(AMPKα2)基因则可阻断尼古丁的致腹主动脉瘤作用。他们在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发现,尼古丁可通过激活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增加胞内的活性氧水平,活性氧可激活AMPK,使AMPK的亚型α2发生核转位。AMPKα2与细胞核内的转录因子AP-2α结合后直接磷酸化AP-2α的第219个丝氨酸残基,继之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基因启动子形成复合物,从而活化MMP2的基因转录,最终导致血管壁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加速,引发动脉瘤。这一重大研究成果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明确地解析了吸烟与腹主动脉瘤之间的因果联系。
该论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被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国际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John F. Keaney Jr.教授在同期《Nature Medicine》发表评论,对本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评论指出:“王双喜等人打破了多年来吸烟与腹主动脉瘤机制关系研究的僵局,提出了二者之间关系的新见解。他们建立了吸烟与腹主动脉瘤发展之间重要的分子联系,鉴于此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本研究为腹主动脉瘤患者提供了可能的治疗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