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文,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连续两年(2014、2015年)入围Elsevier 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日前,他获评2015年度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五月的山大校园,天气和暖,阳光明媚。窗外鸟鸣声不停,树叶的影子投在窗上遮出片片绿荫,这个早晨格外得清新愉快。也是怀着这样的轻快心情,记者见到了赵明文教授。办公室里,他正缓缓煮着茶。“您觉得,现在的生活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赵明文回答说:“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科研和教学。”
“那一节课改变了我”
赵明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凝聚态理论与材料科学相交叉的领域。非物理专业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他具体都研究些什么。对于自己研究方向的意义,赵明文举了个例子。现在最热门的材料——石墨烯,是2004年由英国科学家制备出来的,但关于石墨烯的结构和物性,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有人作出了理论预言。“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理论计算,设计出下一个‘石墨烯’”,赵明文自豪地说。
“其实我最早是想做名数学家,但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只用一堂课就彻底改变了我的理想,影响了我的一生。”
那是他的第一堂高中物理课。课上,老师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回顾了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上个世纪之交物理学发生的惊心动魄的“革命”深深地吸引了赵明文,让他彻底地喜欢上了《物理》这门课。于是后来高考报志愿,他在第一志愿果断填上了“山东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我一直特别感激我的高中物理老师,是他把我引入了物理学的大门,”赵明文深情回忆道,“我做老师以后,也经常用类似的方式来唤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赵明文偏爱理论物理研究,在他看来,理论物理能够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更早些的时候,理论物理学家们可以凭借一张纸、一支笔探寻奇妙物质和未知世界。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理论物理的计算更是有了极大的飞跃。理论计算能为实验研究提出构想和启示,促进实验的发展,也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实验结果。在赵明文眼中,理论物理中每一个方程的成功求解就像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中那句神奇的咒语一样,一声“芝麻开门”,就能打开一个神奇的世界。
到目前为止,赵明文主持和参加了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作为核心成员承担过三期科技部关于“纳米科技”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历时近十五年。时光如白驹过隙,看着纳米这种材料从不为人知到渐渐被人认可,赵明文自己也由当初的学生变成了现在的物理学教授。
“每一段经历都有其自身的意义”
在山东大学读完本科后,赵明文考到了中科院攻读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尝试实验物理。之后,他又做了四年的程序设计。但是心中对物理的热爱,让他在1998年重回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2002年8月,在学校的支持下,赵明文赴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从事合作研究。
在香港的那段日子并不轻松,赵明文每天早上八点到实验室,晚上十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在这种氛围下,他没有任何松懈的机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感到疲惫,但也给人以极大的锻炼和成长。这一年,除了忙碌,他还经历了非典的恐慌,辛苦而难忘。这一年也是对他帮助巨大的一年,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和《物理评论B》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博士毕业后的一两年是一个人学术生涯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赵明文经常向自己的学生讲起这段经历,并告诫他们:“要坚持,不能松懈。”
2006年,赵明文获得澳大利亚研究局(ARC)的国际合作项目(ARC International Linkage Fellowship), 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功能纳米材料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可能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环境影响,在澳大利亚,人们生活得十分从容,但这并没有影响那里的科研工作,反而催生了一种不一样的工作方式。澳大利亚的科研节奏十分平稳,科研人员经常坐在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科研中的许多创新就是在看似不经意的交流中产生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更容易静下心来把一些问题研究透彻,也更容易发现被忽略的东西。这给了赵明文新的感悟,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回国之后,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半导体缺陷物理。经过十年的耕耘,他在这个领域发表了百余篇科研论文,其中发表在《先进材料》、《纳米通讯》、《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顶级期刊上的论文有10余篇。有多篇论文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论文被SCI引用超过3000次,H 因子30。引用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和欧洲著名物理学家等。在Elsevier 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中,赵明文连续两次入选。不同的经历在不同的时期对赵明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回想以前,他对每一段经历都充满感激。
“我一直都想做一个老师”
“在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是山大物理系,剩下的志愿全都填了师范学校;大学毕业时,我也曾想去做一名中学物理老师。”受几位自己特别尊敬的老师的影响,教书育人一直是赵明文的愿望。2004年,从香港城市大学回来后,赵明文开始为本科生讲授《固体物理》这门课程,实现了自己的讲台梦想。《固体物理》是物理学专业的“五大力学”课程之一,综合性强,对教师的专业积累要求较高。在王矜奉教授和张承踞教授的指导下,赵明文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现在,赵明文已经教了12年的《固体物理》,听过他课的学生有近千名。他的讲课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多次获评“我最喜爱的老师”,讲课的录像也被传到网上。“我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听过我《固体物理》课和看过讲课录像的学生跟我打招呼,每次我都特别的开心,比发表一篇文章都高兴。”
赵明文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激情,“要想打动学生,首先要打动自己。”所以,他上课时尽量脱稿,只有在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公式时,为了保证正确性才去看教材。得道深者,方能浅言。在赵明文看来,能否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是对老师水平的检验。为此,他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要求自己每年的讲课内容有至少百分之十五的更新,以使自己的课堂保持活力。
“做老师不能只做‘摆渡人’,以为把学生护送到对岸就完成任务了。”对赵明文而言,培养学生就像种树,不能天天“浇水”,否则会使他们产生依赖性,要引导他们自己寻找“水源”,“把根扎深”,这样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到目前为止,赵明文已经培养30多名研究生,有4人获得校长奖学金,10余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多人在国外名校深造。他也获得了山东大学第七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
赵明文在提及自己的学生时,有着掩不住的骄傲。他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是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他一一指着照片,讲述其中的谁去了国外深造,谁做了什么项目,谁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在相册的扉页上,是学生们写给他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这样的话语,应该是学生们对于老师最诚恳的感谢和最高的敬意了。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运动员’,要在科研的跑道上比赛;同时又是‘教练员’,要培养出更多的‘运动员’。等将来有一天,做不了‘运动员’和‘教练员’了,也要做个‘拉拉队员’,为‘运动员’加油鼓劲。”赵明文笑着这样诠释自己的定位。运动员、教练员、拉拉队员,角色或有不同,一直没变的却是其间的责任与坚守。我们也衷心地希望,山大的未来,会有无数个这样的运动员、教练员和拉拉队员,用最炽热的拼搏、最朴实的执着,书写我们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