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师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银龄教师”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妇:在黄河之源撒播教育的种子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0日 19:44  点击次数:

“三年支教,像是园丁在高原上种花儿,一路撒播教育的种子,看着学生们越来越热爱专业、学业有成,像是开出了一片片花海,这是多愉悦、多有诗意和价值的事情啊。”吴钧教授说。

“想尽我们所能,响应国家号召,为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作点贡献,这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嘛。”胡和勤教授说。

(视频节选自央视新闻)

吴钧,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常任理事,著有《鲁迅翻译文学研究》《译易学研究》等著作。

胡和勤,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著有《行政科学与公务员制度》等专著。

2021年,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妇报名参加了“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经过层层选拔,当年10月,他们克服2000多米海拔落差带来的身体不适,一起踏上了西部高原,前往青海师范大学支教,分别任教于外国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年少到白发,跨越黄河首尾的热爱与牵挂

“我们喝过湟水河的水,和这片土地结下了深深的感情。”

胡和勤教授口中的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是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汇入黄河后,一路向东,最后在山东汇入大海。从黄河源到黄河尾,连接它们的,是两位老人从年少到白发对西部地区的深情与挂念,亦是从黄河口反哺黄河源的初心和坚守。

青年时,吴钧、胡和勤曾在甘肃兰州附近红古川的五七干校农场插过好几年队,在那里,他们喝的就是湟水河的水。再向前追溯,上世纪五十年代,吴钧教授和胡和勤教授的父母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分别从山东和浙江奔赴甘肃兰州,参与当地建设。吴钧和胡和勤都是在兰州完成的小学、中学。恢复高考后,他们作为第一届大学生都考进了西北师范大学,相同的插队经历,让两人从相识到慢慢相知相爱,最终走到了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学者伉俪。吴钧教授的祖籍在山东省滨州市,他们夫妇俩在山大任教多年,这次从黄河之尾的山东,来到黄河之源的青海支教,体现了他们一直深埋在心中的对西部的情感与牵挂。

2015年、2016年,胡和勤教授和吴钧教授先后退休。胡和勤教授曾经任教过的河西学院(位于甘肃张掖)向两位教授发来了邀约。抱着回馈故土和对教学岗位的热爱,他们一起受聘为河西学院的“祁连学者特聘教授”,一干就是三年。

聘期结束后,两人本来准备好好歇一歇,吴钧教授也已经列好了两部学术专著——《鲁迅翻译文学研究》和《译易学研究》的修订计划。“当时就有学界老前辈对我说,两部著作都很有价值,也很有再版的必要,让我沉下心来,好好修订。”

然而,2021年,教育部关于“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通知,让他们再次踏上了高原支教之旅。“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去。”胡和勤教授说。而挂念着两部著作修订工作的吴钧教授没犹豫多久也跟丈夫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一是自己也想着能继续为西部教育发光发热,二是夫妻俩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长期分开过,胡和勤教授身体也有些小毛病,两个人一起,能互相照顾着点儿。当年10月,他们就站在了青海师范大学的三尺讲台上。

从此,又一个支教的三年开始了。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每天早上7:30,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妇会准时坐上去新校的校车,开启一天的工作。校园中,常常会见到两人并肩而行的身影。

教学、帮助青年老师成长、指导学生论文……两人的工作内容都非常充实。按照规定,两人只要完成每学期32课时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但他们的授课课时都超过了任务规定。两位老师说,这里的学生跟山大的学生一样,学风很朴实,学习也都很刻苦、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努力丰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通过引导式、启发式教学,以求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刚开始授课的时候,吴钧教授发现,学生们都比较害羞,课堂互动不是很积极,于是,她一方面密切关注孩子们的课堂知识吸收情况,一方面用极富感染力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慢慢的,学生们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有的都抢着发言。“这些变化,我看在眼里特别高兴”,吴钧教授说。她讲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也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她将自己的著作《译易学研究》中的思想引入课堂,以易学原理阐释翻译的规律与法则,拓宽了学生们的学术眼界与思路;她教导学生们要有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感。有的学生说,听吴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2023级硕士研究生刘红霞说:“听了吴钧老师的课之后,我们在翻译理论创新研究上受益匪浅,激发了我们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渴望,让我们对翻译的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2023级硕士研究生买亚锐说:“吴老师亦师亦友,她在课堂上传授翻译知识,课下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希望今后能像吴老师一样,通过翻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向世界,为中华文化外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贡献力量。”

除了日常教学,两位老师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学院有青年教师想考山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找到胡和勤教授,他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推荐介绍导师,并在论文指导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胡和勤教授说,受援高校的未来发展最终要靠青年一代,我们银龄支教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逐步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帮助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历层次,这是银龄教师和支援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整天的忙碌结束后,夫妻二人通常会一起去学校图书馆读书,这个习惯,他们已经保持了几十年了。胡和勤教授说:“学习没有止境,不能说你教了几十年书,好像就学富五车了,你知识就圆满了,不是这么一回事,教学工作是没有止境的,作为老师,也要不断去学习,提高自己。”

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妇的工作得到了学院和学校的高度认可,因此,学校两次热情挽留他们,他们的聘期也续签了又续签。尽管两人的身体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他们仍然坚持留了下来。谈到原因,他们说,一是学校认可他们的工作,又需要他们,他们不忍拒绝;二是他们也确实放不下这些学生们。

“能为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作贡献,为山大争光,我们觉得很值。” 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妇说。

盼同道人壮大银龄队伍

今年10月份,《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西宁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了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妇的支教事迹,受到了两校师生和网友的广泛热议和赞扬。夫妻两人认真收集着这些报道,收集着那些让他们心生温暖和感动的留言。

感动之余,他们也谦虚地表示,这是对整个银龄教师队伍的肯定与鼓励,他们只是有幸作为代表接受了采访与报道。他们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退休教师加入“银龄教师”的队伍,让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一直持续下去,为增强西部教育力量、提高西部教育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吴钧教授还记得,两人第一次坐上去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的校车时,眼睛忙碌、新奇地盯着窗外的一草一木看。如今,他们已经对窗外的景色无比熟悉。

“我们教了一辈子书,和学生打了一辈子交道,心里放不下的,还是学生、黑板和教案。如果不是在校园里,而是退休在家,心情还是空荡荡的,看到校园和学生,我们就很充实,很坦然,很幸福……”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妇说。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张辰萌 叶沁心 张丹丹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