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已经在喀什支教了半年多的时间,马保华教授还是没有倒过时差来(喀什与济南有两个半小时的时差)。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在喀什大学的工作热情与工作节奏,他像一位精力充沛的青年人一样,在这片自己少时的梦想之地尽情撒播着教育的种子,传递着知识的光芒……
马保华,山东大学教授,组织学与胚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小组成员;全国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主任联席会会长;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奖者。退休后,受聘于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和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担任本科督导专家组成员兼任医科组组长、山大实验室规划建设专家成员兼任医科组组长。2018年被教育部聘为国家级(精品课)一流课程评审组成员。2022年入选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目前在新疆喀什大学支教。
不舍三尺讲台,对教师职业的永恒之爱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马保华教授始终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他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曾说“对我来说,教书是为青年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体现着我的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
退休后,马保华教授一直关注着学校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013年,教育部统一部署了国家级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申报工作。退休不久的马保华教授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一新征程。他积极参与教育部培训,不断丰富视频课程内容,利用他教授的胚胎学相关专业课程和生殖与性的科研课题成果反复审阅并修改,最终,这门公开课成功在央视网络电视台、网易和教育部爱课程上线公开直播,赢得了国内外师生的一致赞誉,跟帖留言十几万条。公开课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公开直播十年来从未下线。2020年该课程获得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最高荣誉。
2013年,马保华教授正式退休,但他仍然在山东大学各校区为本科生开设这门深受欢迎的公开课,风雨无阻坚持上了整整十年。有人问他:“老马啊,你已退休了怎么还上课呀?”其实,他心里早有答案:“是为了那些喜欢听他上课的学生们,他舍不得离开这三尺讲台。”他不求任何报酬,每年上课两个学期,共144学时,10年累计为本科生教学1440个学时,还不算课外答疑、小型讨论会以及帮助和暑期指导学生申报课题项目等活动。
谈到学生,他眼睛里发着光。站在讲台上,看到同学们清亮的、求知的眼神;走在校园中,迎面走来的学生口中喊出的清脆的“老师好”;偶尔去医院排队挂号,被穿白大衣的医生认出后主动来跟他打招呼说“老师好,我是您的学生”时,周围人投来的尊敬的眼神……这一切都让马保华教授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让他更加热爱教师职业、更加离不开神圣的三尺讲台。
圆梦喀什,书写教坛新篇章
20世纪60年代初,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的马保华由学校组织去看电影,名字叫《冰山上的来客》,他被影片中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事迹深深感动,被祖国西域帕米尔高原雄伟的冰川雪山所震撼!加之当时全国优秀青年学生在“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纷纷奔赴边疆、建设边疆。此时,一颗小小的种子在马保华心里悄悄种下,他立志要刻苦学习,长大后像解放军和有志青年一样,去建设边疆、报效祖国。然而,因种种原因,这一愿望一直没有实现。马保华说,自己这一代人经历过吃不上饭、饿肚子的日子,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是党和国家资助他读完了大学,并公派他去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学习,他说:“应有携笔从戎志,青春无悔报国时,我绝不能忘本,要感恩祖国培养我,尽我所能,无愧于心。”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马保华教授很激动,那颗埋在心中大半辈子的种子要发芽了。“2021年的计划中没有对口的专业,2022年终于有了”。他立即与家人商量,庄重地提交了去新疆喀什支教的申请报告。
其实,刚开始,他的夫人并不同意他去,一是他平时很少打理家务,连饭都不会做,夫人担心他孤身前去这么远的地方,照顾不好自己;二是外孙、外孙女还小,正是需要两位老人帮忙的时候。但马保华教授说:“我如果再不抓住这次机会,将抱憾终生。”在女儿的支持下,夫人最终同意了马保华教授的支教决定。2023年2月,他终于如愿去到了喀什那片让自己魂牵梦萦的土地。
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1962年建立的喀什大学是一所综合大学,医学院是按照国家计划在2022年新组建的年轻的学院,亟需加快建设,也特别需要像马保华教授这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师资力量。到达喀什大学后,马保华教授立即进入状态,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参与者。马保华教授在喀什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开学前的教学准备。然而,由于对环境不熟悉,他不小心摔伤了右腿,此时,距离学生开学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了。尽管学院领导和老师们都对他关怀备至,劝他等养好伤再去教室上课。但他不敢耽误学生的课程进度,坚持按照原课程计划上课。
在课间耐心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上课那天,他一大早就起床,将医生开的外用止疼药加大剂量在受伤的腿上涂抹了好几遍,果然疼痛大大减轻。他将药、教材、教案放在背包里,在一位年轻老师的搀扶下走进了教室、站在了讲台上。课程的授课内容是组织胚胎学绪论,现场的同学们和前来听课的老师都听得津津有味,两节课下来,课程收获了师生们的一遍遍掌声。除了助教,谁都没有发现,在微寒的天气中,马保华教授额头上那因疼痛而浸出的汗水。这堂课的成功讲授,吸引了后续更多的青年教师来听他的课,这让他倍受鼓舞。他默默下定决心,要将自己40多年的授课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青年教师们。
在授课过程中,马保华教授还坚持中英文双语教学。一方面,组织胚胎学的很多名词术语表述都是英语翻译过来的,用英文讲授,学生们更能理解其真实原义。另一方面,喀什“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边境特区城市,他希望学生们能学好专业英语,打好基础,培养国际化视野,为以后开展国际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
“喀大医学院的青年教师扎根边疆、努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极高,我时时受到他们的鼓舞。”马保华教授说。他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在教学、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医学院分配了四位青年教师跟马保华教授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其中一位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专业指导,目前已经能走上讲台试讲课,且能独立带教一个班的本科实验课教学,经督导评价和讲课比赛,教学效果优秀。为尽快提高医学院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独立开展工作,马保华教授在院内开展了讲座和教研等活动,提出了建设一流课程的意见,并将自己的教案设计和真实案例分享给大家,受到了青年教师的一致好评。受此启发,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方面的课题项目,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在喀什大学作报告
“每天忙碌是常态,如果整天没事做,我想我也不用来了。”除了教学、指导青年教师,马保华教授还通过遴选与推荐,担任了喀什大学本科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和喀什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校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评审和验收专家组成员,等等。今年5月初,作为全国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主任联席会会长,马保华教授在喀什大学主持召开了全国基础医学形态学会常务理事会,吸引了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领域的组胚、病理、解剖、寄生虫学等专家学者前来参加会议,为喀什大学医学院扩展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与渠道。
因为工作繁忙,马保华教授只因为体检和补办材料在暑假回过一次家,就连在家的那几天,他也时刻提醒自己,医学院实验室的显微镜还没有安装指针,必须想办法改造弥补。这学期开学,马保华教授一回到喀什,就指导着青年教师用他的办法把实验室的显微镜全部都安装了指针,经新学期使用检验,指针安装全部合格。他说,自己很喜欢这种紧张又愉快的氛围和节奏,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快喀什大学医学院与内地医学院同步发展的脚步。
再续银龄,放不下的责任与挂念
今年8月,马保华教授的一年聘期即将结束。而在这之前的5月份,他已经下定决心,要续签聘期,继续在这里倾尽所能贡献力量。
在阿图什维吾尔族医院作报告
放不下,离不开,是因为这里还有很多工作上的牵挂和不舍。今年5月份的一天,马保华教授去学院的教学基地——喀什周边一个县城的维吾尔族医院作“科研实验设计与案例分析”的主题报告。当他讲到如何根据新疆地区实际情况,按照研究目的提出假说、进行专业设计与统计学设计,使基础与临床结合应用时,看着现场医生们、老师们那一双双渴望和求知的眼神,马保华教授深受触动。“硬件设施已有,这里都不缺,但是师资力量和知识内涵与内地的差距需要尽快缩小”,他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被需要。“留下来,助力医教研一体化科研平台建设”的念头由此落定。
马保华教授给自己的定位是“输血者”,他尽己所能,倾囊相助,将自己的教学科研经验传授给那些扎根边疆、努力上进的青年教师们,因为他们是这里的造血者和未来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喀什大学和医学院老师们对马保华教授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让他时时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与老师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维吾尔族传统节日古尔邦节那天,医学院的一对维吾尔族青年教师夫妇邀请马保华去家里做客,古尔邦节就像汉族过春节一样,是维吾尔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那里,我像他们的家人一样,按照维吾尔族的礼仪受到了亲人到家般的待遇”。这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真切含义。
工作之余,马保华教授专程去看了曾让他在少年时深感震撼的帕米尔高原上的雪山冰川。与影片中的场景相比,那里的山间盘龙古道多了平坦的柏油路,骑骆驼和坐马车的交通工具换成了一辆辆小汽车,一派现代化的画面映在眼前。蓝天白云下,连绵的雪山冰川傲立耸峙,看起来神圣又梦幻。那一刻,马保华教授心潮澎湃,那个儿时埋在心中的建设边疆的梦想,历经数十年不曾磨灭,终于在古稀之年生根发芽,在新疆喀什开出了高原上最绚丽、最壮美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