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志愿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姜睿:热血为证,初心为灯,医学生的生命接力之路
从7次献血到造血干细胞捐献,他用行动诠释“医者何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6日 14:38  点击次数:

刚刚过去的7月30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采集室内,监护仪的滴答声与血液分离机的运转声交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第一临床学院)2024级骨科硕士研究生姜睿的手臂上插着输血管,血液缓缓流入机器,经过过滤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又从另一侧手臂回流体内。两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中,他始终注视着仪器上跳动的数值——这袋承载着希望的干细胞,将很快输入一名陌生婴儿的体内,为其生命续航。

作为医学生,姜睿与他人生命的羁绊始于2019年那袋400ml热血。七次奔赴、2800ml鲜血的滚烫,2024年加入造血干细胞库,2025年为婴儿带来生的希望……一路走来,医学生的誓言,早已在他血管里温热的善意中,岁岁流淌 。

热血起点:从 “志愿者” 到 “践行者”

在朋友袁耀眼中,姜睿积极上进又带着点腼腆,对待事情严谨细心,总能用乐观化解焦虑。“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有目标就会努力去实现,就如同那句广告词所说的‘just do it’。”

2019年,怀揣着一份对于生命的敬畏感以及救死扶伤的情怀,姜睿选择了山东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入学后不久他便加入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协会里,他参与组织“献血车进校园活动”,逐宿舍宣传献血知识、协助联系血站。“当了解到一袋血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件必须做的事。”那一次,他毅然走上献血车,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无偿献血,捐献全血400ml。

那次的经历成为他坚持的开端。之后,他或与同学自发前往泉城广场血站,或参与齐鲁医院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每年坚持献血1-2次。“医学生更清楚血液对患者的意义”, 他说,“这不是任务,而是我们能为素不相识的人做的一件‘小事’”。 为了保证血液质量,每次献血前,他都会刻意调整作息、清淡饮食。平日里,不管多忙他也都会坚持锻炼,“不能让自己的疏忽导致血液不合格,这是对生命的基本尊重。”

使命升级:从 “献血者” 到 “生命摆渡人”

2024年1月,姜睿在参与医院无偿献血活动时,偶然接触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那时,他刚结束儿科临床实习,两周的小儿血液科经历让他记忆犹新——病房里,孩子们在重症监护室中与白血病抗争的身影,深深刺痛着他。“他们那么小,不该被疾病困住。”他说。

医院与红十字会的宣传让他明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许多血液病患者的机会。“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若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为什么不试?”他当即决定捐献检测血样,将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表达产物,在免疫识别、器官移植配型及疾病易感性关联中起关键作用)分型资料汇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25年4月15日,红十字会的电话带来了“匹配成功”的消息。“当时正在医院上班,突然就很激动”, 姜睿回忆,“既觉得幸运,又有些忐忑——毕竟对具体流程还不熟悉”。 他第一时间告诉了身边的同学,大家虽有担忧,却无一人劝他放弃。这份默契、理解与支持,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念。

爱与理解:那些 “站在身后” 的力量

捐献的决心背后,少不了家人与师长的支持。起初,父母因对捐献流程不了解而存在顾虑:“他们以为还是早年的骨髓抽取,担心伤身体。”姜睿耐心解释现代采集技术的安全性,对于整个流程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你们放心,这个对身体影响很小。”最终,家人从担忧转为全力支持。

医院与学院的关怀同样温暖。采集过程中,血液科医生与护理人员全程监护,红十字会志愿者时刻关注他的状态,导师刘培来教授和研究生课题组的师兄也多次探望他。“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是一群人在托举这件事。”当得知受捐者是一名婴儿时,他的决心愈发强烈:“他的人生才刚开始,我多做一点,他就能多一分希望。”

双重身份:医学生与捐献者的 “同频共振”

“作为医学生,我更懂捐献的原理,也更清楚责任的重量。”姜睿坦言,医学知识让他减少了对捐献的恐惧——了解各种药剂的作用、知晓采集的科学流程,让他能更从容地面对这一切。在他看来,捐献者“有需必应”的责任与医学生“除病解痛”的使命,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让生命好好延续。”

如今,完成捐献的姜睿正逐步恢复。他说,身体虽有轻微乏力,但想到远方的婴儿可能因此重获健康,便觉得一切都值得。“想告诉被捐献者和所有为他努力的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远方的期许:比血液更久的 “传承”

对于希望加入捐献者队伍的同龄人,姜睿的建议简单而真诚:“先充分了解,再做决定,然后和家人好好沟通。捐献不是‘伟大’,是‘力所能及’的善意。”

这份“力所能及”的善意,也悄悄影响着身边人。姜睿的朋友袁耀三年来也已献血1800ml,近几年虽因转氨酶偏高暂时未能再献,但却早已加入中华骨髓库。“不是因为他才做,而是和他相处久了,更确定‘能帮就帮’是件自然的事。”

谈及未来,他的规划清晰而坚定:先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未来深耕骨科领域,“想成为像导师一样的医生,既能拿起手术刀,也能弯下腰倾听患者。”或许正如姜睿所说:“如果多年后那个孩子知道,曾有人为他做过这件事,或许会觉得世界有点暖。”

从血管里流淌的热血,到跨越陌生的干细胞,从2019年那个攥紧衣角的少年,到如今眼神坚定的医学生,在姜睿的故事里,所谓伟大,不过是把“我想帮”变成“我来做”,把“一瞬间的感动”变成“一辈子的坚守”。而那些流淌在血管里的热血、传递在生命间的善意,终将成为照亮世界的光。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冯嘉雯 乔翊斐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林竹 张丹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