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彭慕然:历史研究没有终点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30日 14:16  点击次数:

\

  “我的中文名字是彭慕然而不是彭慕兰,由于发音问题,好多人都误会了。”这位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十足的学者笑着向记者解释自己的名字。他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慕然,也是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主题会议的评议人。
  “谢谢,很高兴我又能回来了。”这是彭慕然在作评议发言时的第一句话。早在30年前,在研究生时代,他就来过中国,来过济南。“当时的济南还是平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十分方便。”这次来到济南,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济南在建筑结构规模等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他在怀念过去的同时,也对如今的济南有能力承办这样的大会表示肯定。
  彭慕然与中国的渊源来自于他大学时的一个好友,两人共同看了一篇描述当时中国状况的文章后发现,中西方虽有差异,但仍有相似之处,这种适度的差异激起了彭慕然的兴趣,并由此开始了他的中国研究之旅。
  谈论到这届第一次走进亚洲、走进中国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不少人认为,这是对历史研究中“欧洲中心主义”观念的一次冲击。在彭慕然看来,“欧洲中心主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不少历史学研究者认为现代化始于欧洲,强调欧洲对世界范围产生的单向影响,而这是彭慕然所不认同的。第二个方面便是词汇、术语运用上的欧洲视角。比如,“中世纪”是欧洲历史背景下的一个阶段,当它用在世界范围上时便是扭曲的。彭慕然和其他学者正在为摆脱这种欧洲视角而努力。
  “世界上各部分地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彭慕然一直在说明这样一个观点。他曾在《大分流》一书中,对18世纪中国的江南地区和英国进行比较,以新的论证方法冲击欧洲中心论,认为当时中国自身也在经历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现代化。对于进行这种对比的原因,彭慕然解释道:“之前读过一本书,里面想当然就把那时的欧洲放在非常发达的地位上去,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当时较为先进的荷兰和英国,是十分不合理、不准确的。”彭慕然的研究遇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他也希望能有人拿着具体的例子和方法来跟他进行探讨。
  “历史领域永远不是一个可以得到终极版正确答案的地方,有些结论甚至截然相反,而这种差异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彭慕然认为,虽然历史事实不变,但时代在变,存疑之地也在变,随时都有可能开展新方向的历史研究,而这种思维变化带来的振奋之情正是研究历史的可爱之处。
  从大会议题上看,“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谈起这个话题时,彭慕然说道:“提到全球化时,人们往往在谈融合,但事实上中国与很多国家在一些方面是彼此多元、多样的,如果全球化的结果是完全融合,研究便变得索然无味了。既要看到开放性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开放性的一面。”
  他认为,全球化的关键在于找到相互连接的点,而世界多元化发展结果的出现也有着区域性方面的原因。在这样的视角下,彭慕然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区域性与全球化的综合考虑,中国在世界大国的地位下如何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作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主题会议召集人和主持人之一的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María Dolores Elizalde对彭慕然如此评价:“他是我们从全球历史下理解中国的一个标杆。”
  这次史学之行,彭慕然不仅收获了新的济南感受,还有新的研究思路。在他看来,大会上分散座谈的形式是非常好的交流方式,与会人员可以分享很多新的研究发现。而他通过参加大会也深有感触,比如有个学者研究“排华法案”对他触动极大,给他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闫薇 范晓琪 图/闫薇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