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当记者在洪家楼校区见到王湘云老师时,他一身休闲装扮,儒雅中透着坚毅与魄力。“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质朴的言语中流露着亲切和坦率。他很普通,却在普通的岗位上二十几年如一日,做出了人人称颂的成绩。记者有幸与这位缘结山大的老师谈起了他的人生、事业和理想。
把自己献给山大
1985年,一位怀揣着梦想的农村少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大学。那年,王湘云19岁。走出农村,只是单纯为了上大学,而这份单纯的选择也注定了他与山大的缘分。时至今日,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王湘云依然记得在图书馆看书的场景:高高的书桌上,一边是词典,一边是英文原著,人、书、桌,独成一道风景。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多少社交活动的年代,他潜心学习,保持着每周两本英文原著的阅读速度。正是那时候的广泛阅读和潜心积淀,才使他日后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上旁征博引,也使他能够在第二语言教学方面取得独特的成绩。
四年后,他毕业了。“多年的学习让我不忍放下,我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与学生分享,同时也从学生身上学习新知识”,基于这样的原因,他选择留校任教。善于学习的王湘云,在教授大学英语之余,广泛接触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这些学科不但充实了他的思想,也帮助他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空闲时间,他还学习了英美的诗歌文体和文化。这些付出自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很快地,他成长起来了,以本科学历拿到副教授职位,数年后又凭硕士学历拿到教授职位。由他担任主讲的《英语国家文化》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英语诗歌文体学》也在2011年被评选为山东大学首届研究生精品课程。
从当初背着小包装着两本书走出农村来到山大,到现在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王湘云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山大赋予的。提起自己教学科研所取得的成绩,他亦是感谢山大为他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平台。负笈山大,执教山大,心怀感恩,他想把自己的一切也献给山大。
我的本分是教书育人
“老师的本分是教书育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论教学还是科研,王湘云都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王湘云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更是他们生活中的朋友,他戏称自己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一名好教师,不是好在教授学生无限的知识,而在于教授他们无尽的思考;不在于搀扶学生上马,而在于让他们知晓驾御的乐趣与技能;不在于教会学生跑多快,而在于帮助他们跑多远;不在于向学生言传,而在于对他们身教。这是王湘云的教学心得,也是他在自己教师生涯中一直实践的内容。
每节新课开始前,他都会进行七八个小时的备课,有些重要课程甚至会花十多个小时。任教20余年,王湘云在课堂上从未点过名,也从未批评过自己的学生,他的课却总是座无虚席。而他的严肃,门下学生也都领教过:任何一篇论文,他都会多次审阅,连其中的标点都不放过,稍有差错就发回重写。这样严肃认真的态度让王湘云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他也因此成为外国语学院人人称颂的老师。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传达着对王湘云的尊重,亲切地称他为“湘云哥哥”。
认真于工作、生活
工作上,王湘云总是不愿落于人后。1994年,为了工作方便,他买了一台电脑,是外国语学院最早个人购进电脑的老师。2008年,从未接触过软件和前端设计的他开始亲自设计和建设课程网站。无数的代码,无数的程序,都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学习和制作。经历了多次失败和尝试之后,王湘云为自己的两门主要课程制作了专门的网站。他负责的《英语国家文化》网站,登载了自己精心整理的2000多张图片和几百个视频音频资料,供学生们学习之用。这些教学网站受到同学们的一致追捧,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每天,王湘云都在学校呆到晚上9点多甚至10点多,对学生常说一句话——“可以随时来找我,我一直在办公室。”有学生说:“变幻的是天气,始终如一的是王老师停在教学楼下的‘坐骑’”。“学校是做学问的地方”,这也是王湘云经常呆在办公室的原因。2010年,在那个不算宽敞的办公室,王湘云在日常教学研究之余,出了两本书,发表了四篇核心期刊(CSSCI)论文。那一年,他自己都觉得累,但很佩服自己。
在他看来,在家看电视,玩电脑,擦桌子或者拖地,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工作的忙碌让他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伺候”地板这类事情上,因此装修的时候他家没有选择需要精心打理的木地板。在这方面,他坚持“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去用,但不能让物用你”,即不能“物役”而应“役物”。
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不争闲气,专心做事,很认真地与每一个人相处。对待超越自己的人,尊重;对待和自己相当的人,谦逊;对待低于自己的人,大度。这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认真,是他的态度,也是他的品格。
生活需要认真,只有认真地生活,生活才会认真地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