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流动岗特聘教授:英国专家马克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09日 12:00 点击次数:
5月13日起,曾担任欧洲新闻培训协会主席、龙比亚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负责人的前英国路透社记者马克•莫瑞迪斯受聘文学院流动岗特聘教授,并在山东大学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讲学。
我是来教课的,不是来旅游的
在山大讲学的日子,马克教授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早晨八点半到十点给2007和2008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生上课,用英文讲授新闻学理论、国际商务与经济新闻写作、新闻英语等专题。然后从十点到下午三点,他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和他用英语交流一个小时,中午吃饭的一个小时他也总要安排上一个小组。
除了早晨在文史楼教室上课的一个多小时外,马克教授把与同学交流的地点放在了小树林,那里是他另一个“课堂”。曾有同学问马克教授“这样的一天是否太累”,他一改平日的诙谐:“你们完全不要担心我。我是来帮助大家提高新闻英语水平的,是来教课的,不是来旅游的,我在这里一分钟就要有一分钟的作用。”
文学院副院长甘险峰这样评价马克教授:“他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刚刚抵达济南后,他就马不停蹄地投入教学准备工作:和我仔细讨论教学计划,还给同学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在仅仅休息了一天后,他就要求开始上课。”
对于学生,路透社从此不再遥远
马克的口音很杂,带有加拿大味,也有英格兰和苏格兰腔调,初次见面,他的口音让记者一时分辨不出他的国籍。问他时,他笑道:“哦,可能是30年里常常在世界各地跑新闻,我也感觉自己南腔北调。”
马克1963年便加入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英国路透社。东西德国对峙伊始他做过驻西德记者,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时他做过驻布拉格记者,越南战争时他做过驻越记者。能见证、报道许多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马克有太多感怀。在53岁那年,他做了一个人生中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将这些故事和感怀,告诉更多的“未来记者们”。而今,在地球的另一端,在中国,在山大,在小树林,他把学生遥遥的带到那些战壕边、动荡地,带进一个路透社记者的经验和理念里。
通过自己早年的路透社经历,马克教授多次告诉学生:记者的名字叫“老实”,面对消息,不仅要交代清楚消息的本身,还一定要如实交代消息源,即便其源头是流言,你也要写“当地有怎样怎样的流言”。记者不能代替读者判断,将不是亲眼所见、亲自调查的消息说成事实。他说:“这条道理看似浅显,为什么新闻界太多的失误都与它相关?”
67岁,他依然活力四射
与学生在一起的日子让马克教授感到非常快乐。他说:“学生总是年轻人,他们总会给你带来新的思想和态度,做老师,让你永远不会太老。”
了解了马克教授,才发现他选择小树林作为课堂并不奇怪。小树林这个教室的没有屋顶,直面苍穹,直面大自然那无边的想象。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课堂正如马克教授的生活:不喜欢停滞,他总是保持生命的忙碌和活力。他曾反复提醒学生,记者的生活就应该充满好奇、充满挑战、充满主动。“年轻”的体格和开放的思想,让马克可以筹划更多次的外出讲学,这次中国之行也是他重要的一站。“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没有什么不同,我讲课时,他们也会在该笑的地方笑,在该思考的地方思考;他们也有喜欢财经新闻的,有喜欢社会新闻的;有理想型的,也有现实型的。”马克说看到世界各地学生那同样的目光,他感到自己的忙碌微不足道。]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刘俊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莉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