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于修平:甘做绿叶 乐于奉献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27日 10:12 点击次数:
[本站讯]星期一早上7点50分,学生还未到齐,着装讲究、笑容可掬的于修平教授已经走上讲台,认真准备着ppt。于修平教授已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课程也已讲过无数遍,但他每次都象第一次讲课那样认真、负责,用他的话就是:“上一堂学生们都爱听、都叫好的课,才是我的成功!”课堂上,于修平教授总是不断地抛出小的思考问题,稍稍加以停顿,给同学们以思考的时间,再揭开答案,以此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多年来,于修平教授就这样以平和、淡定的态度在教学岗位上,如绿叶般,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着。
重视课堂教学,致力于优秀本科生培养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课堂上,于修平教授总希望对学生们多讲授一些。在提供大信息量的教学内容时,灵活、生动的课堂气氛,是于修平教授的讲课特色。他的学生张念荣、金冰洁这样评价:“于老师的课是把厚的书讲薄了,重点特别突出。”每每提及已学过的一些知识,于修平教授总是停顿一下,同学们便争抢着接下去,而于修平教授总是微笑地听着,不正确之处纠正一下。他还鼓励同学们走上讲台讲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纠错。
于修平教授非常重视课堂的教学效果。从1981年留校当助教起,他即与其它教师合作,研制编绘了一套“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投影片”,取代了原来的挂图。他还带领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此外,于修平教授总是在ppt中加入一些临床及科研上的实验,将很多真实的照片配上动画,以形象地展示出操作的全过程。他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保持着读报、剪报等好习惯,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课时,注意将“禽流感”、“医院内感染”、“手足口病”等与课堂内容相结合。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他提出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病因。于修平教授的研究方向也是HPV,他就结合本身的科研工作,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介绍给同学们。他每年给学生讲课时都增加和充实“新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和“新的微生物学先进技术方法”以及“我国现时发生的严重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治”等内容。于修平教授认为,在一个研究型大学里,老师在讲课时,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介绍自己的科研思路、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打下基础。于修平教授在国外进修期间,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回国后,他就在开设的第二课堂里为本科生专门讲授,并为研究生新开设了“分子病毒学”理论课和“基础和分子病毒学实验技术”实验课,同时带领青年教师进行实验改革,增加了许多先进的实验内容。有些试剂太贵,经费不够,他就将科研剩余或制备的试剂用于学生的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于修平教授治学严谨,据他的研究生郑琳介绍,有一次整理文件时,郑琳偶然看到于教授一大摞的笔记本,那是于教授在美国时的实验研究笔记。在笔记中,于教授将实验中每一步都拍下了真实照片,并配有全英文的剖析,没有一步省略,步步工工整整,条分缕析,一丝不苟,十分干净,让人惊叹。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于修平教授还十分重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发生严重的“手足口病”后,于修平教授作为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全国手足口病专题调查”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分布特点、传播方式、预防治疗等进行了全面统计和深入研究,建立了有关手足口病的各项可靠数据库,并进行综合以确立实际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2008年5月22日,于修平教授还为此作了关于“肠道病毒的病原学特点和手足口病知识”的专题报告。值得一提的是,他带领青年教师指导98级临床七年制学生完成的“新型抗病毒武器构建蓝图”,在中国科协主办的“诺基亚”杯全国高校创意大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丰富研究生的人生阅历,让他们“洋”起来
于修平教授非常重视学生的海外经历,积极与国外有成就的教授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各种出国深造的机会,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他指导的2004级博士生孔丽在转博前曾在国内做了两年“人乳头瘤病毒(HPV)致瘤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为了让孔丽能接触新的研究领域、更多的文献和新颖的实验方法,于修平教授主动与纽约大学医学院刘传聚教授联系商定对孔丽进行联合培养。这一举措很快结出硕果,2007年,孔丽的论文《RbAp48 Is a Critical Mediator Controlling the Transforming Activity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in Cervical Cancer》发表在美国权威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 BIOL CHEM)上(IF5.808)。同年9月,孔丽应邀在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简称ASBMR,美国骨矿学会)第29届年会作大会学术报告并荣获“杰出青年学者奖”。对于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政策,孔丽深情地表达了对母校和于修平教授的感激,“在国外的锻炼,不仅让自己扩展了眼界、了解了新的国度,更重要的是在高水平实验室,更容易接触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了解最前沿的研究进展,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体验更活跃的科研氛围,为自己积累了无价的财富。”目前,于修平教授已有5位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于修平教授和刘传聚教授联合培养的另一名博士生白晓卉应邀在美国骨矿学会第30届年会作了大会发言。于修平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多年来已经培养了近40位研究生,有二人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奖,有的毕业研究生也已成为教授、博导。
在今年山东大学召开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上,于修平教授阐述了自己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经验和体会:“联合培养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培养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能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我们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在2005年以前几乎没有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论文获得了突破,近几年,我们教研室SCI收录的论文越来越多,影响因子越来越高。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中外联合培养的作用。”
“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是于修平教授的心声,也是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于修平教授热爱学生,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常说:“对待自己的儿女能不尽心竭力吗?”正是由于于修平教授对学生的这种无私的爱,赢得了学生对他无限的尊重和敬仰。2007年,于修平教授到美国访学,他以前的学生大约20人自发组织从美国各地集中到纽约看望尊敬的导师,感谢导师对自己科研上的指导和人生的教诲。
爱岗敬业,关爱培养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于修平教授出身于教师之家,父亲是教师,姐姐、姐夫也是教师。他从小就想当一名像他父亲那样的“默默无闻辛勤育人”的教师。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在农村基层医院当过医生,还给赤脚医生上课,赤脚医生很快将从他那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治疗病人的实践中去,从那时他更坚定了当一名教师的愿望。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当了教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五年前,领导曾提议他到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他不愿意放弃心爱的教学岗位,不愿意离开朝夕相处、一批又一批充满朝气的学生,毅然决定继续留在教师岗位上工作。
于修平教授十分重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及教学团队的建设。他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帮他们修改讲稿,手把手的指导他们做实验,热情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他虽然工作繁忙,但总是乐意审阅青年教师的教案、书稿、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多年来,他注意把中青年教师推向第一线,让他们承担重任,把思路好、前景好的课题,让中青年教师打头申报,并经常出资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举办的先进技术学习班。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于修平教授主动与国外的同行专家联系,为青年教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他所指导的中青年教师,现在有的已经成为教授、副教授,都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现在的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已形成良好的学术梯队,是医学院的典范。
于修平教授深知,医学教育应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于是便先从实验课程改革开始,在2000年与胡维诚教授等申报了世行贷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础医学形态—机能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并获批准。他们课题组成员辛勤耕耘四年,创建了融合性的“医学机能学实验”、“形态实验学”、“实验病理学”三门课程,2003年9月,在济南召开的全国性的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交流推广了该成果,该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于修平教授正在做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生物技术方面的改革探索,他负责医学院综合实验改革的一个分课题,先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的实验融合,下一步准备将运用生物技术比较多的学科,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融合,进一步将医学生应学习掌握的生物技术综合起来,开出一门“生物技术课程”,学生们学好这门课,可为将来从事医学实验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参与科研才算“称职”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参与科学研究,才算是称职的教师。”于修平教授对此深有感触。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于修平教授认为高校的教师应担起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任。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高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他说,作为教师必须做科研,必须做创新性的、他人没做过的,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自任教以来,于修平教授一直从事病毒学,主要是致瘤病毒的科研工作。1987~1989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西雅图肿瘤研究中心学习进修分子病毒学,回国后主要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的研究。目前,他在乳头瘤病毒研究方面国内居领先水平。近年来,他作为负责人连续承担“HPV16L1E7重组rAds载体疫苗和嵌合病毒颗粒疫苗研究”等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他与美国、加拿大的学者合作研究,并在教育部“实验畸形学”重点实验室承担致畸病毒的研究。他在HPV研究方面曾有重要突破,如首次确定了HPV关键基因的B细胞表位、发现HPV7E6蛋白可通过降解p73蛋白致癌等。多年来,他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多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在J.Bio.Chem和Mol.Bio.Cell.等国际知名医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一部,并获得科技进步奖8项,如项目“人乳头瘤病毒转化基因E6/E7ORF的基因克隆和新型疫苗研究”获教育部200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人乳头瘤病毒致癌机制和新型疫苗研究”获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他与国外刘传聚教授合作研究的课题“Rb48的表达与HPV感染宫颈癌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申报并获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于修平教授是一位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勇挑重担、兢兢业业而又游刃有余的教师先锋。从留校工作至今,于修平教授一直坚守在教学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生命赞歌。
于修平教授,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六年制医疗专业,1981年10月,山东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专业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98年被聘为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常委、山东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委、国家新药评审委员,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山东省第三届教学名师奖。2008年,获评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教务处 评估办 作者:文/王莉莉 朱鹏 何天祎 图/王莉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宜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