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湿地生态工程学领域的青年专家
发布日期:2008年05月29日 11:47 点击次数:
也许,科研的路上充满了荆棘;也许,学术的路途并不坦然;也许,前方的土地里埋藏着困难的种子。但是,就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名年轻的学者,他不畏艰难潜心研究,他甘于寂寞踏实工作,他致力科研关注教学,他就是今年“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建教授。
刚过而立之年的张建现在是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且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在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上均取得了巨大成绩。“荣誉代表过去,是对你过去工作的肯定,但不代表今天和未来。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应该把荣誉看作鼓励自己进步的阶梯,荣誉过后,就要调整心态,继续专心进行研究,争取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这是张建面对众多荣誉的心声。“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位儒雅的年轻学者一直就是这样做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他的座右铭,他说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醉心科研 致力学术
2003年从清华大学博士生毕业后,年轻的张建回到了故土,执教于山东大学。凭借自己对于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浓厚的兴趣,张建一直致力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张建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子课题——“孝妇河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系统研究了人工湿地在城市水环境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和持续运行措施。以此为基础,2005年他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湿地系统中N2O的产生机理及其控制研究”,为人工湿地系统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
张建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认真细致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他认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认真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严肃的,玩世不恭和弄虚作假是做不了学问的,只有刻苦钻研,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关注细节已经成为了张建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他习惯于在细节上下功夫。其实,这也正是他勤恳务实性格的体现。
学术有时候是枯燥的,只有耐得住寂寞的才能做出成绩。就在一个个起早贪黑的日子里,张建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课题研究。张建说,搞科研是比较辛苦的,作息时间不规律,尤其是做项目的时候,通宵熬夜是很正常的,但是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心里也是挺欣慰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在湿地生态工程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06年张建被山东省环保局、中科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一致推荐为课题负责人,成功获得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课题,课题经费达2145万元。一位如此年轻的教授负责如此重要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十分罕见。该课题将在解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水体生态系统退化、提升我国湿地恢复技术创新的国际地位以及为我国湿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工程示范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谈起他的博士生导师黄霞教授时,张建说黄霞教授教会了他很多很多,无论是科研还是做人做事方面,黄教授都给了他很多的启示,黄教授是他非常敬仰的老师,特别是她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让他终生受益。他还介绍说清华大学的胡洪营教授和山东大学的兼职博导张波教授在他读书期间和毕业以后的工作期间,都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两位老师温文尔雅,知识渊博,思维敏锐,始终是他学习的榜样。有着名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张建很快在湿地生态系统领域崭露头角,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07年张建又与清华大学胡洪营教授、东京大学的SAKODA Akiyoshi教授合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流域水环境修复与资源/能源生产耦合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这项课题为中国在湿地生态工程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方面又搭起了一座新的桥梁,使我国湿地生态工程研究向着国际水平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张建始终保持着淡淡的微笑,话语举止间都透着那份从容与自信。在谈起压力时,他说:“科研过程中总会有压力的。项目越大,要求越高,责任越大,就越需要把工作做细做好,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影响工作的开展,在无形中带来了压力。不过,这些都是暂时的,所谓事在人为,只要肯努力,把工作做深、做细,困难就迎刃而解了,压力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搞科研感到压力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考虑如何把压力转化成动力,高效率地完成科研任务。”这样的心态让张建自始至终都是热情地对待科研,毫不倦怠。
心系环保 造福一方
作为一名环境工作者,张建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水环境情况不容乐观,民众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从他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心里的那份社会责任感,他介绍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水环境污染密集爆发期,从2005年年底松花江事件后,中国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环境的突发事故中,70%是水污染事故。“世界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显示,中国名列第133位(倒数第14位)。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不仅使中国的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也严重威胁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最近几年,张建和他的学术团队一直不懈地坚持着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创性地将湿地水质净化技术与大规模退耕还湿技术、湿地生产力精深开发技术等有机融合,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在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方面,张建做出了斐然的成绩。他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共指导设计建成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工程面积5万余亩,不仅大大减轻了水环境污染,而且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真正做到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造福一方。在谈到这个转化过程时,他说这其中也是困难重重,建设之初,交通不便、物资运输不畅、农民问题协调、土地补偿等等问题都给工程的进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山东省环保局和地方政府、百姓都给予了他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建设的开展。
张建一直走在中国湿地生态工程研究领域的前端,并且做出了一系列让国外专家瞩目的成果,不过这位谦虚的青年学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说:“我国大尺度湿地生态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关于湿地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手册或技术标准颁布,在许多方面与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张建还呼吁大学生们多了解有关环保的知识,多参与环保活动,多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整个社会一起行动,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人本治学 创新纳才
作为环境学院主管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张建把“一切以学生为本”作为自己的教学和管理理念,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人文关怀渗透在他对学生每一句耐心的叮嘱中,每一个微笑里。环境学院在引进人才方面做了诸多的尝试,“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学院独富创新的纳才理念。学院先后邀请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开设讲座及开展项目合作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此外,还面向国内外重点高校公开招聘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担任教学科研人员或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以此来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学术水平。
当谈到人才的培养时,张建说:“今年是我们山东大学的‘人才年’,展校长提出了‘大人才’观,今后我们会在人才的选用和培养上做更多的尝试,争取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人尽其才,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成功。”
在繁忙的科研之余,张建还亲自指导了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其本人也在2006年获得山东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一直关心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眼下暑期临近,他给本科学生出了一些建议: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参与科研的有效途径,会为你们进一步地学习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本科学生应该珍惜和把握暑期社会实践机会,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并通过与导师、研究生的交流,培养科研的兴趣,加深对科研的理解。
采访结束时,张建教授以一名师长、一个大朋友的身份送给所有山大学生四个字:“把握今天”。并祝福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张建,1976年4月生,民盟盟员,工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到目前为止,张建教授已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63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相关科研成果已获得授权专利2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篇。]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王伟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白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