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轶:活跃在纳米材料前沿的青年才俊
发布日期:2008年04月08日 11:14 点击次数:
[本站讯]“我不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但是和一同被评为2007年度山东大学十大新闻人物的其他老师相比,我所做的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层次还不够,此次当选惊讶之余,我把这份荣誉作为学校同事和老师们对我的特别关爱和鼓励……”这是山东大学2007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丁轶教授面对荣誉时的心声,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谦虚上进、致力科研的洒脱情怀。
丁轶十几岁时就立志做一名科学家,如今科学家的梦想实现了,一种使命感又占据了他的思想。在他看来,科学家的使命就是要用自己的学识为社会做贡献,正是这种使命感,成就了丁轶,使他成了研究纳米材料的专家。和丁轶在一起,即使你不了解他研究的纳米材料,你也会被他的激情所感染。
赤子归来 才学初显
丁轶33年的人生路途可谓“一帆风顺”,但是在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都离不开良师和“缘”字。
从初中时,中国科技大学就成了丁轶的向往之地。高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一位化学教师,丁轶开始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国科技大学时,一位年轻的化学系教师帮助丁轶迈进了化学科学研究的大门。令人欣喜的是,不到半年时间,丁轶就做出了有意义的科研成果。至今,丁轶仍对那位引他进入化学殿堂的教师记忆犹新。1998年丁轶被保送为本校的研究生,师从著名无机化学专家钱逸泰院士从事化学的研究和学习。2001年,丁轶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从事纳米材料研究,不到四年时间,便拿到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时的丁轶受到了多家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邀请,但心系祖国,丁轶毅然决定回国发展。2005年秋,刚满30周岁的丁轶被正式聘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成为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导师。
谈起留美那段经历,丁轶感受颇深,“这四年我逐渐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判断。从科研来说,美国导师Jonah Erlebacher对我有两点帮助,一是他对科研的那种执着敬业的精神,二是他组建科研团队时注重团队成员学科的互补性。”而谈到自己受聘于山东大学“泰山学者”岗位的原因时,丁轶说,他想在自己的国家把纳米材料学科向前推进一步,希望回国以后有个科研条件良好的平台,把自己的工作逐步铺开。虽然“长江学者”岗位在当时的配套资金可能更优越,但是有一个科研团队对丁轶来说更为重要,而当时山东大学的“泰山学者”岗位,要组建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正适合丁轶的科研需要。
受聘山大后,在学校、学院以及导师钱逸泰院士的共同关心帮助下,丁轶很快组建起一支覆盖纳米材料、化学合成、催化变化学和理论模拟等多个学科、拥有多名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的科研队伍,着重从材料学角度研究新型多孔金属纳米结构的形成演化及其应用。丁轶组织和参与的纳米尺度结构型多孔金属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和面向环境探测的宏观纳米结构的构筑与应用基础研究也分别得到国家863计划和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
经过努力,丁轶和他所带领团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2007年,他的研究组成功制备出口径尺寸在8纳米以下的多孔金,在无催化剂衬底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一氧化碳的低温催化氧化。《美国化学会志》的审稿人曾这样评价:作者可能已经发现了关于金催化的一些新的现象,而这将对于揭示这个非常有趣的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他们研制的纳米尺度结构型多孔金属催化剂体现出了比商业催化剂更卓越的催化性和抗重毒性。在金属纳米结构研究领域,丁轶的四篇学术论文已经被同行公认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
重视团队 联合攻关
丁轶从事的纳米材料以及物理化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是一个学科交叉性极高的学科,要求科研团队的成员之间学科背景互相匹配。事实上,丁轶带领下的团队中,马厚义是电化学方面的专家,有20多年的经验;许效红在化学合成和光催化方面有很多的经验,丁轶在山大启动的第一个研究方向催化就和她有很大的关系。苏继新是山大为数不多的从事催化研究的专家。2007年,丁轶所带领的科研组第一个在国际上引起好评的成果就和催化方面的科研有关;张东菊则是一位理论模拟专家。团队成员都给丁轶以很大的帮助,而这一切使得这个团队的组建顺利而又有成效。
“这两年,我觉得自己最快乐的就是和我的团队相处非常融洽,可以说我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支持。”谈起实验团队,丁轶一脸的自豪和幸福。“一个科研团队,要讲究学科的互补性,另外,团结融洽很重要,团结出战斗力。”事实上,丁轶所带领的团队切切实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效果也非常好。2007年该科研组发表的文章中,丁轶和许效红合作发表的文章有2篇,和苏继新合作发表的文章有2篇,和张东菊合作发表的文章有1篇,和马厚义合作发表的文章有2篇。丁轶所在的团队每个成员各有专长,而每个成员的专长对丁轶所从事的纳米多孔金属材料课题又非常有帮助,因为他们都是科研团队的成员,这使得丁轶能够顺利解决科研中所遇到的电化学、催化、量化、光催化等各学科的问题。
教书育人 关爱学生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丁轶非常用心指导他的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短短一年时间,学生们就在《美国化学会志》、《催化学报》、《材料化学》、《物理化学》等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并获得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两项、光华奖学金一项、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一项、山东优秀研究生科技创新奖一项。
谈起自己是如何选拔、指导和培养学生时,丁轶说:“相比做学生、从事科研,做老师是我最没有经验的。但做学生的经历对自己做教师有很大的启示。”丁轶在招学生时首先考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他注意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他给自己的学生以极大的自由的同时,又给学生们提出了相当高的标准,他曾经因此劝退了很多想报考他的研究生的学生。丁轶表示,他不喜欢仅把考研究生作为找工作的一种过渡的学生,他希望学生至少能把从事科研当作对自己未来职业追求的一种理想。“我不能保证我所有的学生将来都会成为科学家,但至少他们应该有这种追求,对科学有那么一点点的兴趣,哪怕是梦想也可以。”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丁轶非常尊重学生,凭着自己的学术良心去指导和培养学生。对于学生出国进修,丁轶更是大力支持,他总是把自己最优秀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培养。每当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取得成功时,他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丁轶还非常关心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试验中如果用到有毒的气体或腐蚀性的溶液时,丁轶总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保证通风或带上耐酸手套,还时不时地到实验室看看学生,保证学生们没有危险。2005级博士生徐彩霞的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是新型纳米金属材料的构筑与一氧化碳催化活性的研究,这其中要做一氧化碳催化实验,而一次实验一般需要30小时,有时候需要通宵做实验。鉴于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不知不觉中毒,每当徐彩霞做试验时,丁轶经常一边在家里看文献,一边每隔半小时就往实验室打一次电话,询问实验进展情况和身体情况。2007年11月份,丁轶和学生去扬州参加全国电化学会议,由于参会人员比预期的要多,会务人员没有预留学生房间,只保证老师的房间,丁轶虽然拿到了房间钥匙,但一直等安排完学生住宿自己才休息。平时,丁轶经常和学生一起谈论实验进度和文献阅读感受,并亲自动手示范,耐心细致地讲解试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谈到未来,丁轶表示,通过这两年的发展,他对自己的实验团队更加充满信心,在山大走向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强调说,过去一年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并不足以配得上十大新闻人物这个称号,可是他决心用最大的勤奋和努力,让自己无愧于这份荣誉。
丁轶,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能源及环境纳米材料研究,开创的新型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研究方向成为国际该领域研究热点,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当选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马永军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宜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