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因爱之名以心践行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23日 10:26  点击次数:

\

  四月份的一天,在伊宁县“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上,山东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被授予2014年度“伊宁县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称号,支教团成员程广沛、党瑞琪、彭鑫被评为2014年度“伊宁县优秀志愿者”。自1999至2015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走过十六个年头,天南海北的山大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进行着爱的接力。“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是支教团每届成员都烙在心上的一句话。
  这期山大人物,让我们一起对话优秀志愿者程广沛、党瑞琪、彭鑫,聆听来自遥远伊宁的志愿者声音。

支教,始于学但不止于学

  选择一路西进,需要勇气;选择支教,需要担当;选择意味着责任,于他们而言,重要的是坚持选择,使它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作为支教团成员,教学任务是他们的核心工作。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一群二十二三岁、刚迈出校园的大学生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而教学之外,他们更想带学生去看更远更大的世界。
  记者:在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青春年头,支教需要你们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蜕变,你们是如何适应这个角色转变的?对支教老师这个身份如何定位?
  程广沛:一开始因为毫无教学经验,确实不太适应,与当地教学二三十年的老师没法比。学生的成绩不佳,但是自己调整心态,也把自己作为学生的角色,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同时,也因为年轻,更容易与学生亲近,能够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也增强了自己要好好教学的信心。
  作为支教老师,我们并不是科班的师范类专业出身,所以更多的不是在教学技巧上有多优秀,重要的是将我们在校园里学到的为人处世的能力和潜移默化的品质教给学生,用自己的经历去影响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努力成长的希望。
  党瑞琪:我们习惯了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与老教师相比也算是一个优势,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喜好及水平,安排课程进度和知识内容的深浅。但刚开始因为经验不足,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多听课,多思考,多向老教师学习。
  作为支教老师,首先是一个老师,要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尽量做到亲切幽默又不失威严,这个度的把握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可能在学生眼里,我们这些支教老师与他们的距离没有那么远,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沟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路。
  彭鑫:我们来支教之前,在山大附中进行了一个月的实习,在传统文化体验中心也进行了一周的培训,多多少少为自己适应讲台提供了一些基础。不过,来到二中后,一开始的上课还是有点紧张,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写好教案,制作好课件,课后还要经常到有经验的老师班里去听课。我们经验不足,所以更多的是抱着一种谦虚、学习的态度来定位自己。

\

  记者:在新疆伊宁支教,当地环境、教育现状如何?在支教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程广沛:应该说,从政府到学校,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差,但是学生与家长,尤其少数民族对于上学并不重视,家长并不上心。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当地比较缺失。
  困难还是语言交流,与少数民族的家长就学生的学习进行沟通时,需要找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中间的翻译,很多情况没法直接表达。然后自己出门,语言与行为也有不同。我们是第一批来到今年新开辟的伊宁县四中这所学校支教的,一切需要从头开拓。好在经过认真表现,在教研组内积极发言,帮助老教师整理材料,积极向老教师求教等,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尊重。
  党瑞琪:对于教育,政府也好,社会也好,都是重视的,只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像山东的家长那么重视,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读书可能并不是生活的主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孩子有时甚至会辍学回家放羊,所以控辍保学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
  彭鑫:当地环境还是很好的,有辽阔的草原,澄澈的湖水,皑皑的雪山,高远的天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可以称的上是塞外江南。西部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硬件方面还是可以的,学校老师也相对敬业,除正常上课外,每天给学生上早、午、晚自习。但个别学生的上进心不强,并没有把心思完全用在学习上。家长对学生的关心与监管力度也不够,很多家长对孩子需要受教育的意识还不够。

\

  记者:支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程广沛:支教顾名思义主要还是教学工作,同时参与学校建设,参与组织校园活动,此外还积极参加当地团委组织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印象比较深的事,就是有次需要乘车到市里办事,但是上了车才发现,从司机到乘客满满一车人只有我一个汉族,他们的说话我一句也听不懂。我又找不到想去的地方的具体地址,心里有一丝小慌张。不过车上的人听说我是来支教的志愿者,用尚不流利的普通话纷纷热情地帮我指路,让我特别感动。
  党瑞琪:支教的主要内容还是日常教学,但更多的是给学生带去一些理念吧,比如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树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等等。
  印象深刻的事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内地的文化,我会跟学生分享山大的一些照片和故事,在每节新课的课件开头都会选择一张山大的照片,有的是著名的建筑,有的是小树林、讲学堂的一角。刚开始他们会觉得很新奇,后来就能认出很多地方了,一看到新的照片,就会指出这是在哪里照的。山大的照片用完了,就找同学要其他大学的独特风景照。
  我们已经利用课前五分钟“游览”了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现在学生已经学会了“要照片”,我只要一进去,一插优盘,学生就围上来问我今天去哪个大学。如果没有放照片,没有讲故事,他们就觉得这堂课不完整。
  彭鑫:支教主要是教课和做一些学校行政方面的工作。由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所以我在上课时会经常给他们描绘一下大学样子,比如给他们放一些大学的视频,让他们对大学充满憧憬与向往,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上学期,在支教团在二中举办“我与梦想有个约会”主题班会,就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努力,使很多学生增加了学习动力,这也是我们骄傲与自豪的地方。

  记者:支教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变化?
  程广沛:深入了解社会,心智更加成熟,磨平了棱角也不要忘记了初衷。
  党瑞琪: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老师这个职业也更了解和尊敬。
  彭鑫:变化主要是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之前,对待工作更多的是凭借一时的热情,当热情过了工作也会消极倦怠。但在支教过程中我知道,自己不能仅靠一时热情,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每当工作出现倦怠时,我都会提醒自己想一下当时定下的目标,想一下自己身上的责任。要在这一年中,做一件自己终身难忘的事,而不是简单的混一年,所以每当自己想到这一点时,自己便会更加认真细致地对待工作。  

志愿者,感受真实新疆,传递温情

  他们不单单是支教团成员,他们更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志愿者这个称谓让他们身上有着更重的担子,有传递知识的青年之志,更有促进文化沟通之愿。教学之外,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架起东西部沟通的桥梁。
  记者:看支教活动简报上,除基本的教学任务外,你们还积极参与当地文化建设,投身志愿服务活动,请问为何广泛参与这些活动呢?
  程广沛:支教团有一个更加光荣的名字是志愿者,参与当地建设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比封闭在学校里仅仅进行教学工作更加有意义。对当地的建设以及自身的提升都是一笔更加宝贵的财富。
  党瑞琪:作为志愿者要服从项目办的管理,参加项目地的建设。而且作为山东大学支教团的成员,本身就应该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些事情。参加这些活动是交流、沟通的机会,也是融入当地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彭鑫:来到新疆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支教老师,还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工作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有需要,我们就会去做。

\

  记者:作为西部志愿者,不单单是支教,也是架起了两地沟通的桥梁,对于消除地区偏见,传播齐鲁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你们做了哪些工作呢?
  程广沛:在校内,我们经常召开主题班会,与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交流。同时积极参与县团委的民族团结工作。我们自己今年还创立了深入农村小学的“乡望”公益项目,来到新疆的乡村小学,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党瑞琪:每个成员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融入了内地文化,我们还申请设立“飞翔的梦想课堂”项目,借鉴山西的经验,提出远程支教设想,以传统文化和齐鲁文化为主要内容,让少数民族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从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彭鑫:我们每周三次到红领巾爱心辅导班为贫困农民工子女进行免费辅导,多次到下阿同村英塔木小学进行下乡支教,下乡支教过程中我们会尝试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感恩教育、物理实验以及手工制作等,这种送教下乡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多的是思想的引领,快乐的传递,以及正能量的注入!

  记者:有没有很累很想放弃的时候,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程广沛:实话实说,肯定有很累很想放弃的时候,觉得努力见不到成绩的回报,觉得自己很难改变当地的现状,尤其是当你曾经信赖的人也离开你不支持你的时候。但还是会选择坚持下去,有主观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必须坚持,主观就是为了那些感动你喜欢你的孩子们。
  党瑞琪:很累想放弃的时候,应该是学生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感觉不是仅仅自己努力就可以的,自己很沮丧,还要安慰学生,鼓励学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刚开始带班的时候成绩比较差,学生喜欢你并不等于喜欢这门学科,我通过培养学生“背方法、说方法、讲方法”的意识,不断加强基础练习,最近一次考试平均分前进了6分,拿到了全年级第四,进步很令人欣喜!
  彭鑫:这一年还是比较顺利的,但偶尔也会出现自己所做的努力或者说自己想去改变的事情并没有得到别人理解的情况,别人可能会认为我们打破了某种平衡而还投来异样的眼光,这也使自己很受挫。好在自己还有一群并肩作战的队友,有支持自己的家人、老师、朋友、同事,想到这些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

  记者:作为志愿者,你们是如何理解志愿服务的?
  程广沛:志愿服务不是一种活动手段,而应该成为活动的一种目的。
  党瑞琪:在我的理解里,志愿服务是以我之志服务他人之愿,可能你做的事情很小,很平凡,但能够影响一个人,能够给自己和服务对象带来一点正能量,就是值得骄傲的。
  彭鑫:做志愿服务不能靠一时的激情,靠头脑一热,而是需要有从一而终的耐心;做志愿服务不能想着索取什么,要不计报酬、发自内心地去做。

山大学子,凡我在处,便是山大

  “虽然在远方,还是常想起……”一群人踏上西行之路,跨越千山万水,是支教老师,是志愿者,更是山大学子。在异乡,最思念的无疑是家,这个家,不单单是志愿者的小家,更是他们共同的大家——山东大学。
  记者:作为山大学子,你们代表的不单单是自己,也是山大。在支教中,对学校有什么新认识吗?
  程广沛:离家之后自然是思念。思念那曾留下过四年青春的地方,四年里曾陪伴自己成长的面孔。学校是我们的“娘家人”,离家久了自然会有思念。有了母校的支持,我们的动力更足。

\

   党瑞琪:学校是我们的家,是最最坚实的后盾。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刚到新疆,在出乌鲁木齐南站的时候,远远就看见十五届的队长于新九站在出站口,举着相机等我们。他特意穿了山大的纪念文化衫,当时看到“山东大学”四个字就觉得别提多亲了。后来在乌鲁木齐到伊犁的路上,支教团志愿者一路唱着山大的几首“主题歌”走完了十多个小时的行程。到学校后,在伊犁的山大学长还专门过来探望我们,我们送了山大纪念品给他,那时候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我的山大我的家”。
  可能,毕业季那会儿觉得,山大是一个感情的寄托。在这一年里面慢慢发现,山大已经变成一种凝聚力,只要一提到山大,即使远在边疆也会有一种归属感。
  彭鑫:确实,在支教中我们代表的不是个人,也不仅仅是我们支教团,而是山东大学。我们首先要感谢母校,正是母校良好的口碑,使我们在支教地受到了这么多的关怀,也收到了学生那么多崇拜的眼神,同时真正认识到了“凡我在处便是山大”的校友情深。
  有一个毕业于山大医学院、现在伊犁州一所医院工作的师兄,得知我们来到伊宁后,就像亲人一样对我们,经伊宁县委组织部联系上我们,给我们送小礼物,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关切的话,在我们寒假离开新疆回家过节时,他又专程从察县乘车近2个小时来到伊宁县,给我们送来了火车上要用的生活用品和食物,就连筷子、湿巾都准备好了,满满4个大包裹。
  当时真的感动的落泪,每次出门都是父母为我们准备行囊,送上叮嘱,而远在4000公里之外的新疆,当我们要踏上火车时,是山大的师兄为我们准备这些。山大,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

  记者: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对支教有什么新的认识么?最初的想法如今有哪些变化?
  程广沛:学校里那么多同学想去支教,但真正做好支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年的时光让自己认识到,要从好高骛远到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最初来的时候是怀着很大的理想,现在就是想做好每一件事,尽最大努力带给当地我们能给予的。
  党瑞琪:这一年对支教的想法变得更加务实,来新疆之前会有很多的设想,现在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了,就希望能尽量上好每节课,帮他们多掌握两个题,多喜欢数学一点点就是成功。
  彭鑫:支教不仅仅是给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我们感受到外面是一种怎样的世界,让他们能透过我们来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我们要把自己身上最具有正能量的东西展现给学生们,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和自己的言传身教引领班风、校风的转变。

  记者:支教口号是:“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程广沛:时间真的不长,体验真的难忘。这辈子可能很难再回到这片土地,但这片土地上的经历将会纪念一辈子。
  党瑞琪:这是我们共同的誓言吧,就希望这一年做个合格的志愿者,把生活中一点一滴都看作是志愿服务这件事的组成部分。
  彭鑫:用一年的时间在新疆支教,不敢说对支教地的孩子们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自己在支教中学到的东西,自己在支教过程中的成长绝对是一生的财富,这种财富会使自己受用终身。
 
  自2014年8月踏上西部这片辽阔的土地,支教团成员已经在这里度过了近300个日日夜夜,离别的脚步越来越近,不久,他们将结束支教,回到济南,回到山大,重新做回一名学生。于他们而言,这段经历无疑是宝贵的,一年时间,不算太长,但一年的一切已足够让他们终身难忘,他们的青春曾有那样一段丰盈的岁月,支教初心不改,志愿终得始终。
  支教团,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用异域一年的时间为青春写注,不负青春,不负本心。青年的力量在行走中体现,在志愿中释放。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吕倩 图/资料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