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高英茂:勤于医学教学事业的领路人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22日 15:49  点击次数:


    [本站讯]最近,记者有幸采访了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高英茂教授。高教授从教40余年,现为山东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勤奋教学,潜心科研,获得了多项荣誉:1997年获山东医科大学师德标兵称号和山东省优秀教师奖;1999年被评为 “驻济高校十大杰出教工”;2000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奖;2003年获山东大学十大教学名师奖;2004年获山东省教学名师奖……
    面对这些荣誉,高教授谦虚地说,“有好多教师比我做得好,只不过选了我。教学名师,不是对我个人的奖励,是国家尊师重教的标志。”采访中,记者看到的高教授,精力充沛,行动干练,思维活跃,谈吐中透着大家风范,与68岁的年龄相距甚远,他风趣地笑侃:“和学生在一起,永远年轻”。
    40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
    在山东大学,高教授的课讲得好是出了名的,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敬。进入医学院网页的“啄木论坛 心的港湾”,鼠标轻点“高英茂”,就可以看到学生对高教授的大量赞誉:
    “高教授给我们这一级讲授过组胚课,真的是非常精彩!”scalpel,2005-12-07
    “下个学期就要开组胚课了,希望高教授可以多给我们上几节课。”sandy,2005-12-07
    “我们04级的还有机会听他老人家讲课吗?”merck,2006-01-11
    “很想再听他的课,可能是奢望了。”fllowerist,2006-07-28
    “听过一节高老师的课,特别有味道。语速不急不缓,恰到好处。这就是大家风范吧。多几个像高老师这样的教授给我们传道授业,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他善用英文,一晃我都工作了好几年了,一些单词还说得出来……”2303194,2006-08-01
    40年来,高教授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英语医学班和研究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任务。高教授的授课量很大,最多时一周竟达到18节课,而且几乎全部是100多人的大堂课。别说是68岁的老教授,即便是年轻人,也会喊累,但高教授却坦然一笑,“我喜欢讲课,讲课是一种享受。”
    记者从近年来医学院的课程表上看到了从2001-2006年间高教授讲授《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授课情况:2001,五年制本科,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六年制英医班,共490学生;2002,五年制本科,六年制英医班,共480学生;2003,五年制本科,六年制英医班,共490学生;2004,七年制2001届临床医学专业、六年制英医班,共470学生;2005,七年制2002届临床医学专业、六年制2004届英医班,共460学生;2006,七年制2003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六年制英医班,共350学生;2002—2005年,四届医学研究生的人体胚胎学公共课和多届研究生课程班的人体胚胎学必修课;2002—2004年间,他还给一年级博士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进步课,给七年制四年级医学生开医学生物学前沿讲座。
    从2001年到2005年,在连续五年的“学生评价老师”中,高教授的成绩始终是优。
    座右铭: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1966年,是高英茂教授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他由一个勤学苦读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大学教师。谈到当年留校当教师,高英茂教授至今开心之情仍溢于言表。如今,40个春秋过去了,他感慨地说:“教学工作虽然辛苦,却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多年的教师生涯,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太大的欣慰和无限的满足。”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高教授的座右铭。他认为,教书育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帮助学生构建健全人格比讲授知识更为重要。他说,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楷模,为人师表,才不愧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身教胜于言教,一个勤恳工作、乐于奉献的老师,与一个斤斤计较、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老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一样的。
    在学生会和团委举办的杏林论坛、演讲会上,他多次应邀作专题发言,讲述“青年成才之路”、“兴趣、理想、追求”、“当代青年之历史责任”、“人格与科学技术”等专题。每年,他坚持为医学院的新生送上入学教育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教授告诉记者,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是师生关系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传授了知识,培育了学生;学生的很多想法,在精神、业务上也充实了老师。
    在“啄木论坛 心的港湾”上面,记者看到学生是这样评价他的:
    “太喜欢他了。最后一堂课的时候对全班同学说,今后有什么事情尽管去找我,好象还说虽然课程结束了但还是朋友,太感动了,多好的老师啊。他上课很有激情。”94_3,2006-02-11
    “我们正在听高老师的课,第一节高老师就跟我们说,想问他问题的话,可以叫他老高,很是和蔼,也很是严格,大学里很少见呢!”2006-04-07
    高教授对学生不仅和蔼可亲,要求更是严格。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他每年只招收1-2名博士研究生,最多三名,绝不多招。他指导的研究生,曾于1999年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1999年和2000年两次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高教授还十分热心培养青年教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教研室组织每2-3周一次的学术例会,讨论在教学和科研中碰到的难题,安排青年教师轮流讲座。他帮助青年教师设计科研课题,分析实验结果,修改科研论文;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讲课,帮助青年教师修改教案和讲稿;吸收青年教师参加实验教材和辅助教材的编写,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写作能力。
    高教授十分重视教学,他认为,在大学里,教学是第一要务,理应得到高度重视。但由于在评奖、聘任、晋级方面,科研的考核比教学更容易量化,导致有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这种倾向应该得到纠正。
    热心教材建设 注重教学方法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工具。高教授十分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年来一直热心教材的建设。谈起教材问题,高教授饶有兴趣地说:“好的教材不仅能准确、系统、循序渐进地传递科学知识,还要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学制、教学手段的变革,教材只是一本书的传统概念已不再适用,必须更新观念,探索出一条教材建设的新路,编写一套适用于不同学制和多种教学手段的多层次、立体化教材势在必行。”高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组织全国同行专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辛勤工作,潜心钻研,编写和出版了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八年制、英汉双语及纯英文的《组织学与胚胎学》5本纸质主教材,其中4本被教育部列为“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出版了2本实验教材、5本辅助教材和4本参考教材,还与教研室一起,制作了5部视听教材。这套教材被国内多所医学院校广泛使用,并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的七年制规划教材还获得了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奖。
    高教授也十分重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他说:“教师传授知识的效果,不仅依靠优秀的教材,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他既反对那种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和老师黑板上写、学生笔记本上抄的教学方法,也反对教师台上念电子课件、学生台下抄电子课件的教学方法。他认为,讲课必须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摄取知识,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的教学手段,也不能丢掉板书和肢体语言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高教授带领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用了双语教材和双语电子课件,开展了双语教学;加强了实验教学,改善了实验教学的条件,增加了一些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如肥大细胞的提取、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制作了学生自学复习用多媒体课件。课程上网后,获得国内同行的好评,并于2004年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重视科研 不断攀登
    谈起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以及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高教授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高校教师不仅是科学技术的传播者,也应该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作科研。教学可以促进科研,科研又能充实教学,两者相辅相成。那种将教学与科研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高教授身体力行,做到了教学科研两不误、双丰收。他在实验畸形学研究和干细胞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主持了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重点课题3项,省部级面上课题9项。建立了四个环境致畸动物模型,在这些动物模型上,深入研究了高温、环磷酸胺、维生素A酸和敌枯双等环境因素引起先天畸形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机理,构建了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CDNA文库,高温致畸胚胎神经管CDNA文库和双向削减CDNA文库,克隆了多个高温致畸相关基因并进行了初步功能分析。其实验室与相关实验室合作,成立并于200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实验畸形学重点实验室”,组织胚胎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在干细胞研究中,建立了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和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培养体系,成功地培养出了黑白嵌合鼠,完成了神经上皮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等多项实验研究,目前还承担着多项科研课题。多年来,高教授先后发表了120余篇科研论文,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由他主编的《人体胚胎学》专著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他主译的600余万字的世界医学名著《格氏解剖学》受到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
    采访最后,高教授一再表示,多年来他虽然作了一些一个教师应该做的工作,但距离时代所呼唤、党和人民所要求、学生所颂扬的那种教师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今后他将更加勤奋工作,将毕生精力献给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不辱使命,不负重望。]
【作者:王巍 葛绪磊 来自: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永俊】

【作者:王巍 葛绪磊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永俊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